5月13日晚,在央視新聞智能駕駛技術專題直播中,理想汽車CEO李想針對“2萬塊預算都要自己審批”這一傳言進行了回應。在直播中,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向李想提問道,2萬塊錢的預算都要自己審批,這么“摳”門嗎?
對此,李想回應稱,“我們的公司雖然在前年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超1000億的營收,但我們在最開始創辦公司的時候,融資一直很困難。所以,從一開始緊日子就過慣了,花錢還是很節約的,對預算卡的也很緊。”
李想還提到,在平時的工作中,經常與團隊說,如果你平時多花了一塊錢,在出問題時就需要五塊錢去彌補這一錯誤。這樣一來,反而會增加更多效率的損失。但是,李想表示在安全方面,所有的審批都是直接通過,不需要李想本人審批。
理想從創立之初,確實在很多費用上卡得很嚴,特別是營銷上。李想也在微博上一直宣傳其營銷費用低,也自豪地將此當作一種優勢。比如在2023年 5 月份,李想就在微博對“車企砸錢營銷”的話題發表討論稱:“我們品牌市場費用率是 0.6%,包含了品牌所有的公關、活動、廣告、車展、發布會、車主運營等,幾萬元的費用我都要審批,避免亂花錢。”他還補充說,“主流品牌市場費用率是 2-3%,是我們的 4-5 倍。”
理想還在2023年自稱“理想汽車是中國所有汽車品牌里‘營銷和傳播費用率’最低的企業,包含主機廠和銷售(直營/代理)體系的全部營銷和傳播費用;全球比我們低的應該只有特斯拉。”李想說道。在微博中,他還稱幾萬元的費用都要親自審批,避免亂花錢。
當然,摳門也成為李想造車上的殺手锏之一。2020年,李想曾在采訪中坦然自己的“摳門”:“理想汽車超過3200人的團隊,只有兩個VP,連高級總監都寥寥無幾。行政要求,出差經濟艙都必須買折扣最低的,經濟酒店都要兩個同性在一起住。上市發布會用了不到200萬拿到上萬的訂單。”
當然,這也決定了在造車上花錢方式與其他企業不同。比如在初期造車上,大家對研發投入非常大,而理想選擇了花費最少的增程模式。2020年,理想汽車研發投資支出共計11億元,相比2019年的11.7億元減少了7000萬元,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約為11.6%。在2019年上市的招股說明書中,理想汽車直接表示通過縮減研發投入、控制成本等多個舉措嚴格管理內部資金。李想此前也多次透露,理想汽車整體對于費用控制極為嚴格。
當然,也正是因為對花錢十分“克制”,這也使得理想成為新勢力中第一個扭虧為盈的車企。2024年全年,理想汽車凈利潤80億元,連續九個季度實現盈利。2024年全年,理想汽車的汽車業務毛利率為19.8%,總毛利率為20.5%。這一水平,甚至超過了不少自主頭部車企,這也顯示了其在成本控制上的能力。
理想汽車4月交付新車33,939輛,同比增長31.6%。截至2025年4月30日,理想汽車歷史累計交付量為1,260,675輛。2025年,理想汽車預計銷量目標為70萬輛,較2024年增長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