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乘聯會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4月,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回升到51.5%,較去年同期提升7%。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72.8%;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依然沒有明顯改善,僅為6.8%。
即便是以價換量,退守燃油車所在的半壁江山,合資品牌的份額仍然止不住下滑——4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4萬輛,同比下降3%,環比下降8%。德系品牌零售份額15.6%,同比下降3.4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2.2%,同比下降2.7個百分點。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4.8%,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
近些年,合資陣營新車布局或早或晚均已實現“通電”,但新能源銷量貢獻依然乏善可陳。2025年,隨著又一波新車密集入市,合資品牌發起第二次電動化突圍,除了極限定價,還有別的著力點么?
01
日系三強“攻新“,瞄準10萬級尋覓夾縫機會
回顧3-4月,所謂的日系三強均放出了新車大招,同一時期踩下電門,有的提速上量,有的翻車成了笑話。
今年最先為合資電動車定調子的是廣汽豐田,鉑智3X于3月6日上市,權益價為10.48-15.48萬元。廣汽豐田4月銷量為6萬臺,同比增長近15%,其中特意提到鉑智3X累計交付已經過萬。
也是在3月6日同一天,東風本田S7上市,“25.99萬元起”的價格一經曝光,媒體圈集體沉默。作為S7姊妹車,廣汽本田P7直到4月15日才上市,吸取S7上市即啞火的教訓,它報出了19.99萬-24.99萬的價格。
看齊廣本P7,東本S7隨后推出對應一口價,也是19.99萬起,且全系贈價值2萬+的用車車權益,對于已購車用戶承諾保值補差價、補禮遇。
4月27日,上市,這臺純電中大型轎車價格放低到11.99萬起,求生欲拉滿。如果二季度之內,日產N7能和鉑智3X一樣,上市兩個月銷量爬到萬臺之上,那么東風日產也算是打了一場翻身仗。
東風集團的產銷快報顯示,東風4月銷量為35634臺,累計同比下滑近30%;東風本田4月銷量為22036臺,累計同比下滑達42.3%——兩家合資公司的銷量貢獻和鼎盛時期更是沒法相提并論。
5月12日,本田中國發布數據,今年4月,本田在中國的終端汽車銷量為43689輛。2025年1-4月,本田在中國的終端汽車累計銷量剛剛達到20萬臺。
列舉這些數據并非要唱衰日系車——恰好相反,“宏觀是必須接受的,而微觀才是有所作為的”。接下來我們探討的問題是:合資品牌要怎么賣電動車,消費者才愿意買單。
02
寶馬車主增購鉑智3X 東風本田4S店看不到S7
近日,筆者特意去本地的汽博中心逛了一圈。
東風日產4S店已經張出日產N7大幅廣告,門頭上的“東風日產新能源”幾個字醒目且協調,紅色條幅傳遞出上市即促銷的急迫感。
走進店內,三臺不同顏色的日產N7展車迎面占滿視線,一位中年女士正在打量車輛。配置清晰、價格統一的情況下,銷售人員其實不需要像燃油車時代那樣賣力介紹產品,能“隨機應變”打消用戶疑慮即可。或許是看出這位女士對交付及服務保障不太放心,銷售人員斬釘截鐵表示:“我們這里就是交付中心,網上下單排產,價格都是一樣的!”
廣豐4S店同樣貼出鉑智3X巨幅廣告,店內看車的意向客戶非常多。正巧碰上一對中年夫婦當日提車,他們3月中旬就下定了鉑智3X 520 Pro+版本,等了一個多月,在銷售顧問的“建議下”加了2000元換了車漆顏色才提到車。男主人說:“哎呀!電動車不要買那么貴的,買個十幾萬的就行了。”
和女主人一番攀談,得知他們家里還有一臺寶馬燃油車,在她看來,十幾萬能買到這樣一臺功能豐富、做工精良的電動車是物超所值的;但是她覺得服務方面,豐田和寶馬還是有些差距。這番比較讓我有些詫異,心里默默感概,如今的合資4S店能有這番人氣已經非常難得了。
來到廣本4S店,雖然沒有把P7擺在正門C位,但在側面辟出了一塊展車專區,物料堆頭也擺放到位了。
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看車,正在詢問銷售顧問各種問題,還提到老婆看中了紫色版本,談到為何買車不送充電樁時,店里的解釋是:這臺車原本定價是25萬多的,上市定價到19.99萬起已經算是讓利好幾萬了,而且如今自行安樁的費用也不貴,順帶把各種充電方式科普了一遍。
既然有消費者到店打探廣本P7,那推出了“一口價”挽救局面的東本S7境況如何呢?當筆者來到東風本田4S店,一眼就被外墻藍底白字的“本田新能源”給刺到了,進門看到的展車是鮮為人知的靈悉L,車漆都有些泛黃,儼然一臺二手車。聽到我詢問的是電動車S7,銷售人員回復說 “目前店里面沒有車,廠家還沒有給我們發貨”。
一臺全新車型的高光時刻不能只是發布會和車展,4S店才是消費者最終掏錢買單的地方。如果終端呈現的方式太山寨,那也莫怪消費者不識貨。
03
不是合資電車來得太晚,是中國市場已沒有試錯機會
談及合資品牌賣不動電動車,深層次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競爭因素,也有自身的體系問題,還有技術路線選擇、開發迭代效率等等。產品來得太晚?事實上,幾大合資車企“觸電”雖然不夠早,但也沒那么晚,尤其是上汽大眾。
2020年,大眾推出了基于MEB平臺而生的ID.4,起售價不到20萬;緊接著2021年,上汽大眾ID.3上市,同一時期,比亞迪推出海豚;此外,上汽大眾ID.6 X也于2021年問世,起售價不到24萬。一汽-大眾沒有ID.3,但和上汽大眾形成接力之勢,于2023年底推出了純電中型轎車ID.7。
大眾除了在中國興建MEB工廠,渠道層面,為了賣好電車也是舍得砸錢的。上汽大眾從2021年開始鋪展ID.Store城市展廳模式,布局打入一二線城市核心商超,和當時勢頭正盛的新勢力做鄰居。
即便投入如此巨大,南北大眾ID.系列的銷量表現只能說差強人意——在其它合資品牌電動車缺乏存在感的境況下,上汽大眾憑借月銷過萬,常年穩居合資品牌NO.1,這種特別的優越感顯然不達預期。
燃油車時代,消費者看到的是德系、美系、日系、韓系、法系“神仙打架”PK市場競爭力;到了大家愿意考慮電動車的時候,中國品牌猶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新車多得讓人目不暇接,而合資陣營只剩下大眾品牌一家獨撐,消費者在印象層面難免會形成“合資品牌造電車,還不成氣候!”
再來看看日系陣營,東風日產在2022年推出ARIYA艾睿雅之前,其原型概念車是大型車展的高光話題車。按理來說,這款基于全新電動車CMF-EV平臺而生的緊湊型SUV,如果早一年上市,并且一開始就錨定大眾ID.4定價,或許能把合資電動車的氣候給烘托起來。無奈,ARIYA艾睿雅當年憑借27.28萬的定價勸退了大部分潛在消費者——看得上日產品牌的消費者,買不起這個價位的車;愿意花30萬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壓根不care日產。
2022年,除了ARIYA艾睿雅,日系還有豐田bZ4X和本田極湃e:NP1/e:NS1均已推向市場。日系之外,長安福特2021年推出了國產Mustang Mach-E;上汽通用別克在微藍6之后,于2023年推出了別克E5。
從2020年新能源滲透率不足6%,到2025年滲透率超50%,這5年間,合資品牌并不是沒有參與,而是按下快進鍵的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沒有合資品牌的試錯空間——等到油車賣不動的時候,再喊“油電同進”是極其被動的。
【寫在最后】
回到開頭談到的話題,合資車怎么賣電動車,才能不山寨?
一旦合資將電動車定價殺到10萬級,真正買車的用戶不會計較鉑智3X和埃安霸王龍、東風日產N7 和東風奕派007的各種關聯——自主技術反哺合資,是集團戰略層面的資源優化,不算山寨。網上虛頭八腦的各種分析,都敵不過消費者眼前的性價比和專業熱情的銷售顧問。
當自主品牌和新勢力向上搶占一二線城市渠道資源,合資品牌早已布局的低線市場如今更需要精耕細作——所以,2025年合資品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穩住經銷商體系,穩住終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