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0%、35.80%、41.60%、43.70%、47.00%、48.40%、51.10%、53.90%、53.30%、52.70%、52.30%、49.40%。”
相信大多數讀者,會對文章開篇突然拋出的一連串數字感到費解,不禁反問究竟代指什么?答案非常簡單——去年1-12月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
換言之,觀察中國車市油電轉化進程最好的錨點,沒有之一。
而面對如此結果,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隨著7月歷史首次邁過50%大關,新能源車已然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流選擇。”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站在去年年末的節點,曾大膽預測:“邁入新的一年,該項數據一定會繼續向上,朝著55%、60%甚至更高的里程碑所沖擊。”
但,實際情況卻有些事與愿違。
僅拿過去的一季度為例,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分別只有41.5%、49.5%、51.1%,并未迎來想象中的井噴。相反,今天文章的主角成功拿下“渡江戰役”后,油電之爭好似進入到了僵持階段。
殊不知,結合上周末乘聯會公布的4月終端成績單,再次佐證了我的判斷,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僅環比微增至51.5%,仍徘徊在50%附近。
零售環比下跌8.7%
“為何油電之爭會進入到僵持階段?”
“說到底還是消費者的心智并沒有被新能源車徹徹底底的占領。”
絕不是杜撰,文章開篇一段對話,就發生在與同事的討論中。在我看來,今天文章的主角雖然在產品綜合體驗上超越了傳統燃油車,但想讓所有潛客都打破偏見去心甘情愿得掏錢買單,尤其是諸多內陸與低線市場,依舊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主機廠們,只能是“日拱一卒”,等待真正意義上量變引發的質變。
由此把視線拉回到4月終端成績單,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為113.3萬輛,同比增長40.2%,環比增長0.3%;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為90.5萬輛,同比增長33.9%,環比下迭8.7%。
理性客觀的講,后一部分的走跌,顯得有些刺眼。
好在,4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銷量達到18.9萬輛,同比增長44.2%,環比增長31.6%,一舉用行動打破質疑,算得上令人欣慰的利好。
而除了開篇提及的零售滲透率,4月廠商批發滲透率為51.7%,較2024年4月提升1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批發銷量超2萬輛的車型共有15款。
分別為宋的84,088輛、的55,028輛、五菱宏光MINI的36,337輛、吉利星愿的36,270輛、特斯拉Model Y的33,960輛、小米SU7的28,585輛、五菱繽果的25,294輛、比亞迪秦L的25,201輛、特斯拉Model 3的24,499輛、吉利星越的24,083輛。
以及奇瑞瑞虎8的23,887輛、大眾帕薩特的21,882輛、比亞迪元的20,623輛、比亞迪秦的20,619輛、日產軒逸的20,233輛。
其中,新能源車牢牢占據前9位,后6位則為傳統燃油車。再次與“油電之爭進入僵持階段”的判斷不謀而合。
另外,值得分享的是,4月純電動乘用車批發銷量為71.9萬輛,同比增長49.2%,環比增長1.5%;狹義插混乘用車批發銷量為32.2萬輛,同比增長21.7%,環比下降3.2%;增程式乘用車批發銷量為9.2萬輛,同比增長49.3%,環比增長3.8%。
對應結構純電動占比為63.5%、狹義插混占比為28.4%、增程式占比為8.1%。作為對比,去年同期三部分分別為60%、33%、7%。
是不是又和預期有點不同?
“油箱”展現出的威力,同樣沒有想象中的炸裂。換言之,本以為狹義插混與增程式乘用車相加,能夠和純電動乘用車在輸出上掰掰手腕甚至平分秋色,但后者卻悄悄鞏固了自己的領先優勢。
至于背后的原因,又是多維度的。
三分天下成為幻想?
“中國新能源市場,沒有一條技術路線能夠一家獨大。”
“很快,拋開傳統燃油車艱難固守的那一點點蛋糕不談,純電、插混、增程在份額上,很有可能實現三分天下的穩態局面。”
并不是杜撰,本段開篇的兩段觀點,同樣寫自去年年末的一篇文章。此刻,故事的劇情,并未朝著想象中的方向發展。順勢,試圖解答上一段遺留下的那個問題:為何今年“帶油箱”的新能源車會增速放緩?
就我個人覺得,“一方面,傳統燃油車通過超低價實現的反撲不不容小覷;另一方面,隨著純電相關產品續航、補能等維度的技術愈發成熟,很多用戶慢慢開始選擇一步到位。”
相比之下,從主機廠維度來看,類似比亞迪、理想、問界等等“主力選手”的波動與調整,也是造成“帶油箱”新能源車增速放緩最直接的誘因。
另外,值得分享的是,身邊已經出現了好幾位初代增程用戶,在面臨新一輪置換時,毫不猶豫的入手了純電車型。
當然,能夠預見的是,隨著電動化轉型浪潮的滾滾向前,加之上述多個品牌的迅速回暖,今年下半年“帶油箱”的新能源肯定會迎來所謂的上揚,在增速上朝著純電梯隊追趕。
只不過,最終“三分天下”的概率正在變小罷了。
由此拋出一個新的問題:結合1-4月零售滲透率等多維度的數據,既然油電之爭進入到了僵持階段,那么什么才是下一個破局點?
在大多數眼中,或許是自主品牌繼續祭出摧枯拉朽的攻勢,亦或是停不下來的價格戰再上強度,反正總會擊潰傳統燃油車的縱深腹地。
沒錯,都沒有錯。
但更關鍵的“催化劑”,還是合資品牌。畢竟,就拿4月為例,該群體的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僅有不到7%。
更直白來講,只有它們徹底的擁抱電動化,今天文章的主角才會迎來“渡江戰役”后的總攻時刻。不然,僵持仍會持續下去。
讀到這里,肯定又會有人發出質疑:“合資品牌舒舒服服賣油車賺錢不就好了?為什么非得花費巨大代價在華尋求轉身?”
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道理,“潮水來了,誰也擋不住。”
縱使再過努力,傳統燃油車份額的潰縮無法逆轉。聚集合資品牌,與其陷入慢性衰落的狀態中,不如盡快切入新的賽道謀求分羹機會。
而今年,該群體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究竟能攀升到一個怎樣的高度,會是觀察中國車市油電之爭十分有趣的錨點,也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整個大盤以怎樣的表現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