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爾街日報》在報道中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反EV”政策,推動底特律汽車制造商迅速回歸以利潤更高的大型SUV和皮卡為核心的產品線。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稱:“未來幾年,這是一個數十億美元級的機會。”這句話道出了行業的真實心聲: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作用下,電動車的光環正在被更直接、利潤更豐厚的“汽油怪獸”所取代。
過去十年,美國汽車行業在清潔能源轉型上投入了巨額資金,從研發電動平臺到鋪設充電網絡,從營銷“零排放”理念到迎合各州的碳減排法規。然而,一紙行政命令與財政調整,足以改變賽道的優先級。這不僅是產品戰略的轉向,更是美國制造業、環境政策與地方政治之間新一輪博弈的縮影。
政策松綁帶來的利好窗口
今年6月,美國總統簽署的多項決議撤銷了加州“先進清潔汽車II”等排放標準豁免權限,使加州2035年零排放目標失去聯邦政府支持。伴隨這一變化,拜登時期設定的“2030年新車銷售一半為電動車”目標被廢除,國家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基金被凍結,多州高速充電站計劃被迫暫停。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提升進程因此放緩,消費者的購車預期也開始發生變化。
補貼的終止更是雪上加霜。從今年9月底開始,7500美元的新車EV購車抵稅與4000美元的二手EV補貼將同時取消。與此同時,企業平均燃油經濟性罰款制度被廢除,讓高油耗車型的合規成本驟降。對底特律三巨頭而言,這一系列政策幾乎就是明確信號——是時候把產能重新投向高利潤、技術成熟的大型燃油車了。福特宣布將系列燃油版產能提升15%,通用推遲多款純電SUV的上市計劃,將數十億美元重新分配到內燃機與變速箱生產線,Stellantis更是重啟V-8發動機的生產。
政策松綁帶來的,是一個短期而集中的利潤窗口。燃油車的生產周期短、技術風險低、消費者接受度高,在缺乏補貼和基礎設施支持的環境,它們立刻成為更容易兌現利潤的選擇。
短期繁榮與中長期隱憂
在補貼尚未到期的窗口期,美國汽車市場呈現出一種“雙行情”。一方面,消費者趕在9月底前搶購EV,以最后獲取購車補貼;另一方面,大排量SUV和皮卡的銷量顯著攀升,尤其是在中西部和南部州份。福特F-150、雪佛蘭Silverado、Ram 1500等車型的庫存被快速消化,一些熱門配置甚至出現了加價銷售的現象。
然而,這種繁榮帶有明顯的短期屬性。Rivian、Lucid等新興電動車廠商因補貼取消而價格競爭力下降,碳積分收入銳減,再加上供應鏈波動和關稅壓力,生存環境愈發艱難。即便是特斯拉,也在中低端市場失去了“買車省錢”的心理優勢,Model 3和Model Y的吸引力在傳統燃油巨獸的沖擊下被削弱。
更深層的擔憂來自全球趨勢的不匹配。歐洲在持續收緊碳排放法規,中國在加快新能源車出口,而美國如果長期放緩電動化,將在技術標準、供應鏈投資和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有分析認為,如果五年內不能重新加速,美國車企可能在2030年付出更高的成本來追趕全球標準,這不僅會影響出口,還可能削弱其全球品牌影響力。
政治與產業的纏斗
政策的逆轉不僅引發了市場反應,也加劇了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的政治摩擦。加州和十個州已聯合起訴聯邦政府,指責撤銷排放標準豁免權限侵犯憲法賦予的州自治權。環保組織也在籌備訴訟,試圖通過司法途徑阻止政策回撤。環保署內部文件甚至預警,此舉將使美國車輛年均排放量顯著上升,增加公共健康風險。
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燃油車與電動車的爭論正在政治化。中西部和南部的多數紅州視大排量車型為就業和文化認同的象征,而沿海藍州則堅持清潔能源轉型,即便這需要地方財政付出更多補貼。特朗普政府還計劃廢除EPA在2009年確立的“溫室氣體危害認定”,一旦成功,尾氣排放將不再被法律視為對公眾健康的威脅,聯邦層面的監管基礎將被徹底動搖。環保法律專家警告,這可能是影響未來二十年的制度性變動。
底特律重拾“大塊頭”燃油車,看似是一次盈利能力的復興,但它背后是全球汽車競爭格局與國內法律制度的雙重考驗。當下的底特律,在V-8發動機的轟鳴聲中收獲著財報的亮眼數字,但全球能源轉型的潮流并不會因為一屆政府的政策而止步。美國車企正在享受短期利潤的紅利,卻也在與時間賽跑:在全球電動化的軌道上,它們是選擇追趕,還是選擇另辟蹊徑?這一選擇的后果,將在未來十年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