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如今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早已進入存量競爭與技術革新的雙重博弈時代,很難帶來超級瘋狂的份額提升。
不過當時間來到第18周(4月28日至5月4日),一場由新機潮與五一消費季共同掀起的市場風暴,徹底打破了原有的行業格局。
其中vivo以18.2%的份額首次登頂,華為與小米以0.8%的微弱差距并列第二,OPPO緊隨其后,而蘋果則滑落至第六名。
這一周的數據不僅是一張簡單的銷量榜單,更折射出中國手機廠商在技術迭代、渠道運營和用戶爭奪中的戰略分野。
不過從博主公布的數據也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哪一家手機廠商,份額方面的提升幅度都不能用出色來進行形容。
一方面是增長幅度基本都比較小,即使有新機進行發布,也沒有版本帶來超高的銷量,基本都只是緩慢增長。
另一方面,如今的國產手機廠商都在瘋狂內卷,這對海外品牌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也讓市場格局產生了改變。
當然了,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種榜單也可以短時間內了解到哪些廠商的新品很值得關注,以及可以看出品牌之間的差距。
需要了解,此前幾周的手機周報,基本都是華為與小米來回占據第一名,但這次卻不一樣,vivo來到了第一名的位置。
這是因為vivo憑借雙旗艦策略——高端影像旗艦X200Ultra與性價比機型iQOOZ10Turbo系列,成功覆蓋從5000元+到2000元價位段的用戶需求。
數據顯示,僅iQOO子品牌便貢獻了vivo總份額的4.4%,成為拉動增長的“隱形引擎”,這也是增長的關鍵之一。
況且vivo的“機海戰術”還在持續,估計未來幾周的時間里面,其市場增長數據,都會帶來很夸張的地步。
同時華為與小米以17.4%的相同份額并列第二,但銷量差距僅為數千部,這一細節暴露了兩大廠商截然不同的生存邏輯。
華為的韌性:在未發布新機的情況下,華為依靠Nova系列中端機與智選生態(占比1.9%)穩住基本盤。
其用戶粘性源自鴻蒙系統的生態協同,以及麒麟芯片回歸后重塑的高端品牌認知,這也是其能夠長時間立足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Nova14系列已經在路上,并且鴻蒙PC的熱度也是超級高,未來的市場份額增長應該會很明顯。
而小米的效率也不低,盡管缺乏新機,但是小米手機通過極致性價比策略,在三四線城市快速收割換機用戶。
關鍵其線上渠道的即時促銷能力,成為縮小與華為差距的關鍵,加上新機也在持續發力的過程中。
無論是小米15Ultra還是紅米Turbo4Pro,都有著很強的競爭價值,加上如今的澎湃OS系統也是有著不錯的表現。
此外,小米接下來也會有不少新機登場,小米15SPro、小米Civi5Pro,這些都是讓其份額增長的關鍵要素。
其實目前國內品牌的份額都算不錯,比如OPPO以15.7%的份額位列第四,其中一加貢獻了OPPO總份額的2.8%。
而realme真我雖被計入OPPO體系,卻僅以1.3%的份額單獨排名第八,如果可以加入到OPPO份額增長應該會很明顯。
這也反映出OPPO在整合子品牌資源時,尚未完全解決產品線重疊與用戶認知模糊的問題;至于榮耀則以13.5%的份額位居第五。
只是沒有想到的是,蘋果以10.7%的份額滑落至第六名,這暴露出其在中國市場的兩大軟肋:發布周期劣勢、本土化創新滯后。
最后想說的是,沒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永恒的競爭,vivo的暫時領先、華為與小米的貼身纏斗、OPPO與榮耀的蓄勢待發,共同勾勒出一個行業的活力與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