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7日,智利生產促進局(Corfo)發布公告,確認中國電動汽車巨頭與不銹鋼企業青山集團已終止在智利的鋰資源開發項目。比亞迪原計劃投資2.9億美元建設年產5萬噸鋰正極材料工廠,青山集團則擬投資2.33億美元建設年產12萬噸磷酸鐵鋰項目,兩項目均因“全球市場條件變化”及“智利政策不確定性”而取消。智利鋰加工項目的正式終止,暴露了全球鋰及其相關產業鏈在價格波動與地緣政治雙重壓力下的脆弱性。
碳酸鋰作為鋰電池核心原材料,能夠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更長的續航里程,保證新能源汽車的長期穩定運行,同時還能保證新能源汽車和乘客的安全。從成本角度來看,碳酸鋰占電池成本的40%,整車成本的25%。以60kWh的磷酸鐵鋰電池為例,一臺車大概需要30kg的碳酸鋰。碳酸鋰價格的波動會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成本,進而影響整車的售價。
然而,由于供需關系的變化,其價格在過去十年間經歷了劇烈波動。2015年,碳酸鋰價格約為3萬-4萬元/噸,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式增長,2021年至2022年期間,碳酸鋰價格一度飆升至60萬元/噸的歷史峰值,較2015年上漲超15倍。這一輪暴漲主要受全球供應鏈緊張、新能源汽車需求激增以及投機資本推動。然而,自2023年起,隨著全球鋰礦產能快速釋放,疊加需求增速放緩,碳酸鋰價格進入下行通道。2024年,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從年初的10萬元/噸跌至年末的7.5萬元/噸,全年跌幅達65%。截至2025年5月,碳酸鋰現貨價格維持在6.3萬-6.7萬元/噸區間,期貨主力合約價格約為6.3萬元/噸,較歷史高點已下跌近90%。
在碳酸鋰漲價階段,多家汽車企業積極布局上游鋰礦資源,以保障供應鏈安全、降低成本并提升競爭力。廣汽集團聯合能源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直接參與鋰礦勘探開采,構建資源到電池的閉環;蔚來汽車投資阿根廷鋰項目,并推進自主電池量產,以技術突破與資源綁定降低鋰價風險;比亞迪豪擲285億元在江西宜春打造鋰云母一體化基地,同時與盛新鋰能合作提升鋰資源自給率;汽車通過蜂巢能源與贛鋒鋰業、Pilbara等企業達成鋰鹽包銷與礦權合作,形成國內外聯動的供應網絡;特斯拉則全球掃貨鋰礦,從澳洲包銷到北美本土開發全面布局,并加速4680電池量產以攤薄鋰成本。此外,寶馬、大眾等跨國車企通過入股華友鈷業、青山集團等企業,覆蓋鎳鈷鋰核心資源,形成多元素聯動的風險對沖體系。
鋰價波動僅是表象,智利政府近年推行的鋰產業國有化政策也是導致本次項目中止的重要誘因。智利總統博里奇自2023年提出鋰產業國有化戰略以來,政策加速落地。其核心舉措包括:成立國有鋰業公司、要求外資企業以公私合營模式參與開發且國家控股、優先向本土企業分配鋰資源配額。智利國家資產部透露,比亞迪早在2025年1月已提交撤回項目意向,反映出中企對智利政策轉向的長期擔憂。2025年4月,智利宣布未來鋰礦合同僅向國家主導的合資企業開放,徹底終結外資獨立開發模式。
碳酸鋰價格已從非理性暴漲回歸理性區間,未來將在成本支撐與供需再平衡中尋找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