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民沉迷提示工程時,頂尖人才正搶占"AI翻譯層":將機器洞察轉化為人類決策的雙向溝通力,正成為比技術操作稀缺10倍的核心競爭力。文章來自編譯。
我認識的每一位職場人士都在學習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他們上有關ChatGPT的課程、學習機器學習基礎,努力成為"懂AI的人"。主流觀點認為要想應對即將到來的職場變革,必須具備AI技術能力。領英上鋪天蓋地都是關于提示詞優化和精通AI工具的帖子。
但他們忽略了一個關鍵點。
當其他人爭先恐后想成為更優秀的AI操作者時,一小群專業人士正悄然布局更有價值的領域。他們不去學習如何跟AI競爭,而是學習如何讓AI服務人類。在這個充斥著無人懂得如何落地的AI洞察的世界里,這些人正變得不可替代。
他們掌握的核心技能是什么?溝通能力。且非泛泛的溝通,而是將AI輸出轉化為人類可理解、可行動的專項能力。
問題癥結:AI制造的困惑多于讓人清晰
AI的發展速度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象。
如今的系統能在數秒內分析海量數據集、生成詳盡報告并給出復雜建議。營銷團隊可獲得AI驅動的客戶洞察,財務部門能收到AI生成的風險評估,運營團隊可獲取AI優化的效率報告。
但有個鮮為人知的秘密:這些AI產出大多被束之高閣。
我目睹過企業花費重金購買AI工具,結果團隊卻無視其建議——并不是因為AI出錯了,而是因為沒人能彌合AI生成的東西與人類決策需求之間的鴻溝。
當前的瓶頸正是人類的理解能力。
這個沒做對的代價
多數專業人士正在犯致命錯誤。
在自己其實應該成為更優秀的AI"翻譯官"時,他們卻在努力成為更好的AI使用者;當應該學習如何清晰地解釋AI輸出時,他們卻在鉆研如何更有效地向AI提問。
這種路徑存在三個問題:
其一,AI技術技能淘汰迅速。當下學到的提示工程技巧,明年AI界面升級后就會失效——你在積累保質期極短的技能。
其二,你這是在擠一個過度飽和的紅海市場。人人都想成為AI專家,掌握AI工具操作能力者正呈指數級增長。
其三,你在解決錯誤的問題。企業需要的不是更多能生成AI洞察的人,而是能讓這些洞察落地執行的人。
真正用好AI的公司并非擁有最復雜提示詞的企業,而是手下團隊能切實執行AI建議的公司——因為有人解釋了建議的含義及價值。
解決方案:成為"翻譯層"
聰明人深知AI與人類在能力上本質是互補的關系。
AI擅長處理信息和識別模式,人類強于理解情境、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當有人能打通這兩種能力時,奇跡就會發生。
這就是我所謂的"翻譯層":既能把AI的"what"轉化為人類的"why"和"那又怎樣",也能將人類需求轉譯為AI可理解的指令。
成為關鍵翻譯官的三步策略:
第一步:認清轉變本質
不要再把AI視為競爭對手,而是將其看作創造新型工作的工具。
每次AI突破實其實是提升了對人類"翻譯官"的需求。當GPT-4能分析客戶反饋并識別47種情緒模式時,需要有人指明其中哪三種對企業戰略產生了真正影響。
當AI以89%的準確率預測市場趨勢時,需要有人將其轉化為團隊下季度應執行的具體行動。
AI越先進,這類翻譯技能就越珍貴。
你不是在與AI對抗,而是在賦予它價值。
第二步:識別鴻溝
學會識別你所在組織中AI輸出與人類決策之間、人類需求與AI輸入之間的具體斷層在哪里。
AI通常提供:
原始數據與分析
模式識別
優化建議
但人類需要:
理解為什么這個在當下是重要的
對自身處境的影響
切實可行的后續步驟
確信建議合理性的信心
同時,AI需要:
對尋求答案的問題要清晰具體
包含商業限制要給出確切的上下文
明確界定的成功標準
能產生可執行結果的結構化輸入
你的職責就是架設跨越這條鴻溝的橋梁。開始留意什么時候AI洞察被忽視誤解了,以及團隊什么時候難以從AI工具獲取價值——這些正是翻譯良機。
第三步:確立自己翻譯官的角色
培養出讓人類可執行AI的輸出、讓AI理解人類需求的特定技能。
精通簡化能力。練習用一句話解釋復雜的AI洞察。如果無法簡潔概括AI的建議,說明你還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不足以轉化為行動。
學會交代清楚背景。AI不懂相關企業文化、當前的優先事項或資源限制,但你懂。你的任務是將AI建議置于這種人類的上下文當中,并將商業背景轉譯為AI輸入。
聚焦在潛在影響上。AI告訴你已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事,人類需要知道如何應對。每次獲得AI洞察后務必追問"那又怎樣?"
建立行動框架。建立將AI分析轉化為人類決策的簡易流程。當AI發現問題時,你應確切知道如何協助團隊應對。
精通提問藝術。學會將模糊的業務需求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AI查詢。當有人說"幫助讓我們更懂客戶",你需將其轉化為AI能解答的精準問題。
溝通能力的競爭優勢
這種翻譯技能本質上是雙向運作的高級溝通能力。
你是這條雙向通行的橋梁:既讓AI生成的東西對人來說是相關的且可執行的,又要讓人的需求對AI來說是清晰的明確的。
絕妙的諷刺在于:AI生成信息的能力越強,人類溝通的價值反而越高。
試想一下:當人人都能得到同樣的AI洞察時,競爭優勢將屬于最能詮釋洞察意義及行動路徑的人。
這個有效的底層邏輯
這一策略之所以奏效,是因為那是基于技術采用的根本規律。
新工具創造出新型工作,而不是單純取代舊的。互聯網不僅替代了圖書館,更催生了信息組織與數字通信的全新職業類別。
新工具還改變技能與任務的價值權重:部分重要工作變得無足輕重,另一些則變得不可或缺。
AI正遵循同樣的規律——它催生了對"讓AI分析服務于人類決策者"的人才需求。
企業永遠需要能勝任以下職能的人:
向非技術背景高管解釋AI建議
協助團隊判斷AI洞察的優先級
將AI輸出轉化為具體行動計劃
建立對AI驅動決策的信心
這些本質上屬于溝通挑戰,而非技術難題。
未來屬于翻譯官
當同事學習提示工程時,你應當精進讓AI輸出具有說服力和可執行性的藝術。
練習化繁為簡的解釋能力,學會從信息海洋中識別出關鍵要素,建立助力人們從洞察走向行動的框架。
掌握這些翻譯技能的專業人士不僅能在AI革命中生存,更將因此增值。
因為在AI可解析萬物的世界里,仍需要有人幫助人類理解這一切的真正意義。
而那個人最好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