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智能駕駛的普及已經不是預言,而是現實。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上超過六成新車配備了輔助駕駛功能,每十輛車中,就有兩輛能夠完成高速和城市NOA。智能駕駛從“嘗鮮”走向“剛需”,加速駛入普及階段。
余凱早在智能駕駛的早期就堅定地指出:“L3并非灰色地帶,它是有著明確邊界的L4+全場景L2。”他強調,這一階段的智能駕駛并不只是一個技術上的定義,而是推動行業標準化、去除不確定性的關鍵。余凱的觀點始終堅持清晰的技術路線,而這一點無疑為地平線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下,行業對高階輔助智駕的需求被徹底點燃,量產節點與用戶習慣同步到來。在這樣的趨勢下,地平線站在了智能駕駛的拐點前沿。2025年8月27日,地平線發布的半年報不僅展現了亮眼的業績,更折射出公司在這一關鍵時刻的戰略布局:在行業快速變化的背景下,最重要的不是追逐短期的風口,而是堅持長期主義,推動行業從混沌走向規范。
“我們認為耐得寂寞是真正的英雄主義。耐得寂寞是意味著我們心目當中有一個很大的目標,我們愿意為此付出長期的努力。意味著延遲滿足,意味著我們不太介意短期的得失,更加愿意經過長期一點一滴的努力。”余凱在地平線2025年度產品發布會上探討幫助地平線戰勝挑戰的文化價值觀時坦言。地平線的選擇,正是用長期主義去回答短期波動,用軟硬一體的路徑去穿越行業拐點。
答案不會只有一個,但有些路徑更短。地平線的半年報,正像是一封關于方法論的回信。
量價齊升背后的邏輯
8月27日,地平線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公告。這份財報首先展現出的即是“量價齊升”的內核。
2025年上半年,地平線營收15.67億元,同比增長67.6%;毛利潤10.24億元,毛利率65.4%;手握161億元現金儲備。這樣的成績單,在當下的智能駕駛賽道里極為亮眼。
驅動增長的核心,是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的爆發式提升。上半年該業務收入7.78億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占總營收的49.7%。其中,中高階解決方案成為最大增量——出貨量達到98萬套,同比激增6倍,占總出貨量的49.5%,并貢獻了超過80%的產品解決方案收入。
這背后是行業結構性的變化。隨著中高階功能逐漸成為主機廠的標配,用戶愿意為更高階的智駕體驗付費,單車價值量也水漲船高,達到去年同期的1.7倍。對于地平線而言,這不僅是產品暢銷,而是整個市場需求的價值躍遷。
另一邊,授權與服務業務保持穩健,上半年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6.9%。與產品及解決方案形成近乎1:1的結構,雙輪驅動,讓公司增長更加穩健。
市場驗證同樣清晰。地平線在中國自主品牌輔助駕駛計算方案市場份額提升至32.4%,在ADAS前視一體機市場份額達到45.8%,雙雙蟬聯第一。征程家族累計量產突破1000萬套,成為國內首個跨過這一里程碑的智駕科技企業。
可以說,“量價齊升”并非一句抽象的口號,而是切實落地的產業邏輯。余凱強調:“科技的發展本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當我們切入市場時,必須有一個關鍵的突破點——你如何用創新的產品在短期內滿足客戶的痛點,推動市場需求的爆發。這正是我們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需求側的加速釋放,供給側的產品力提升,共同把地平線推上了普及拐點的前排。
全球協同中的新格局
如果說上半年的業績證明了量與價的躍遷,那么更長遠的價值,正在于全球化的協同。
“我們從來沒有僅僅把目標放在本土市場。地平線的愿景是要成為全球智能駕駛生態的一部分,推動全球合作,并通過軟硬一體的方案,將中國的智駕能力帶向國際市場。”余凱在一次訪談中表示。
地平線的客戶版圖已經形成廣闊的矩陣:截至上半年,已有27家整車廠、42個品牌采用其方案,累計近400個車型定點,其中超過100款具備高速輔助駕駛及以上功能。今年上半年,又有超過15款中高階功能車型成功量產。
在自主品牌市場,地平線的地位更加穩固。伴隨自主品牌在中國乘用車市場份額突破63%,地平線依靠技術和規模優勢,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第一的位置。每賣出三輛自主品牌汽車,就有一輛搭載地平線的智駕方案。這樣的滲透力,使其成為智駕普及真正的幕后推手。
同時,外資車企的合作正逐漸展開。包括大眾汽車和日本最大汽車集團在內,已有9家合資品牌與地平線達成30款車型定點合作。更重要的是,基于征程6B的解決方案,地平線已經獲得兩家外資車企在海外市場的定點,預計生命周期累計交付量將超過750萬輛,其中部分車型將在今年年底前啟動量產。這意味著,中國本土的智駕能力,正通過地平線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全球Tier-1的加入,讓這種協同更加立體。地平線與博世、電裝、大陸等達成戰略合作,鏈接全球頂級供應商,共同擴展智能輔助駕駛的產業生態。這不僅是商業合作,更是技術路徑的互認——軟硬一體的路線,得到了全球產業鏈的承認。
資本市場也給出了回應。上半年,地平線先后被納入富時全球指數中國大盤股和MSCI中國指數。身份從“本土領先”升級為“全球硬科技標的”,這不僅是一份認可,更是一種信號:地平線正在從國內的普及贏家,邁向全球的長期玩家。
新格局的關鍵在于三重驅動: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的領先、外資車企合作的拓展、以及全球智駕生態的構建。三股力量疊加,使地平線的成長邏輯不僅限于財報里的增長曲線,更延展為未來可持續的產業布局。
智駕拐點上的長期主義
數據能說明過去,但不能保證未來。真正決定未來的,是長期主義。
正如余凱所言:“創業不僅是技術和商業的碰撞,更是一場持久戰。真正的贏家,不在眼前的喧囂,而是在未來的拐點上。”
地平線選擇的長期主義,寫在研發投入里。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支出達到23億元,同比增長62%。這不是短期逐利,而是把算力、算法、系統延遲、車規可靠性等最難啃的骨頭留給自己。正因如此,行業才看見了Horizon SuperDrive(HSD)的驚艷亮相。
HSD被譽為“中國版FSD”,更重要的是它在“千萬量產”的目標上也邁出了重要一步。
地平線在“征程千萬量產見證儀式”上宣告,未來三到五年,HSD將實現千萬量產的目標。這不僅是對其技術和市場的巨大信心,更是其長期戰略的具體體現。當前,地平線已與全球40多家車企合作,賦能超過400款車型,而HSD的量產將進一步提升城區輔助駕駛普及的速度和深度,推動智能出行邁向更廣泛的用戶群體。
HSD基于征程6P 560TOPS算力的硬件基座,一段式端到端架構大幅縮短了感知到決策的鏈路,強化學習讓模型具備自我進化的能力。復雜路口、潮汐車道、遮擋盲區,乃至園區漫游、車位到車位的順暢行駛,HSD都能以“類人”的方式應對。
這種體驗不再是實驗室里的demo,而是即將進入現實的量產。首發車型星途ET5即將上市,且目前已經有超過10款車型定點。這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城區輔助駕駛體驗,將進入普通用戶的日常出行場景。
L3不僅是一個技術定義,更是一種產業觀。只有清晰邊界,用戶才敢交付信任;只有全場景覆蓋,智能駕駛才算真正進入生活。
回望地平線的十年路徑:從提出軟硬一體的技術路線,到率先探索端到端架構,再到今天跨過千萬套出貨量的里程碑,每一步都見證著智能駕駛從概念走向現實。如今,隨著HSD量產在即,它正迎來全新的階段。
地平線的故事,不只是財報上的數字增長,更折射出一個行業如何在普及拐點中尋找確定性。研發投入的長期堅持,產品體驗的持續打磨,合作版圖的不斷擴展,這些構成了它今天的底色。
當“量價齊升”的邏輯被市場驗證,當全球協同逐漸清晰,當長期主義轉化為可以觸摸的產品體驗,地平線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幕后贏家”,而是一家具備產業級影響力的智駕科技企業。
智能駕駛的普及浪潮還在繼續。它不會平均地惠及所有玩家,而是意味著部分企業先行突圍,部分企業逐漸掉隊。在這樣的淘汰賽中,唯有長期主義者才能穿越波動,獲得真正的持續增長。
地平線站在這個節點上,已經握有了規模、產品與生態的多重籌碼。它能否兌現余凱口中的“智駕世界杯冠軍”?答案還未揭曉。但可以肯定的是,屬于地平線的下一個十年,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