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2025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拉開大幕。作為下半年首場A級車展,今年成都車展依然保持著22萬平方米的規模,匯聚近120個品牌、超過1600款車型。然而,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展會格局發生了肉眼可見的巨大變化:超過20家汽車品牌選擇缺席,其中近半數是豪華品牌,豪車專館消失,自主品牌則迎來了高光時刻。
三大自主品牌“包館”,豪車館不再
往屆成都車展上,16號館幾乎是豪華車的“專屬秀場”。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勞斯萊斯等超級豪車在聚光燈下閃耀,吸引了無數觀眾駐足。今年,這一景象戛然而止。隨著這些豪華品牌的集體缺席,16號館的舞臺被小米、紅旗、廣汽本田、寧德時代等品牌取而代之。
與此同時,比亞迪、奇瑞、長安三家自主品牌實現了“包館自由”,分別拿下9號館、5號館和10號館,成為本屆車展的“頂梁柱”。此外,長城、鴻蒙智行、吉利、北汽等自主品牌的展臺面積也較往年顯著擴大。由此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的存在感和市場話語權正在快速上升。
豪車缺席背后的市場現實
20多個品牌的缺席,特別是豪華品牌的集體退場,不是偶然現象。近年來,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持續下滑,而利潤下滑的幅度更為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參展成都車展這種動輒數千萬元投入的活動,對他們而言變成了一筆需要“精打細算”的支出。以下是2024年部分主要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銷量及同比變化:
自主品牌崛起,車展格局重寫
今年車展上,自主品牌的“氣場”與日俱增,比亞迪、奇瑞和長安的“包館”無疑是一種實力的象征。以下是2024年部分自主品牌銷量及市場表現:
此外,鴻蒙智行、北汽等品牌也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領域持續發力,為車展帶來了更多科技感和互動體驗。
專家點評與行業預測
汽車行業專家李建華表示:“今年成都車展自主品牌的表現充分顯示出中國汽車產業正迎來戰略性拐點。未來三年,新能源車將成為主流,智能化、網聯化技術將成為品牌競爭的新焦點。”
另一位行業分析師王曉峰指出:“豪華車缺席的背后,是全球豪華車企在中國市場遇到的挑戰。短期來看,他們會調整戰略、優化投入;長期來看,如果不能快速跟上新能源和智能化趨勢,市場份額可能會進一步下滑。”
結合市場數據與專家預測,預計到2027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份額將超過50%,自主品牌整體銷量有望實現年均增長15%以上,豪華車品牌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將更加依賴新能源產品和智能化布局。
豪車淡出,自主品牌更接地氣
豪車退場,自主品牌進場,給車展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不同,更是情感上的差異。往年的豪車展臺更像是一場“奢華秀”,離普通消費者有些遙遠。而如今,自主品牌的展臺更貼近消費者的生活:無論是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體驗,還是智能座艙的人性化設計,都與日常用車緊密相關。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超過40%,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更是接近60%。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在把新能源汽車作為“第一選擇”,而這恰恰是自主品牌最擅長的領域。
市場變局下的必然選擇
豪華品牌的缺席和自主品牌的崛起,是市場變局下的必然結果。數據顯示,2024年特斯拉在華市場份額下降至6.7%,而比亞迪單一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突破20%,顯示了自主品牌的快速增長和競爭力的提升。
成都車展的啟示
成都車展的變化,折射出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風向。自主品牌正在從“邊緣角色”走向“舞臺中央”,而豪華品牌則在觀望、猶豫、退卻。這一幕也許只是未來趨勢的縮影:在全球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中,中國車企很可能成為規則制定者和引領者。
對于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更多選擇、更高性價比以及更貼合需求的產品。對于豪華品牌而言,這則是一個警醒:如果不加快轉型、不重新理解中國市場的脈動,就可能真的在未來的舞臺上“缺席”。
成都車展從不缺乏話題,但2025年的這一屆,注定將被寫進行業轉型的篇章。豪車的退場與自主品牌的崛起,既是市場規律的體現,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崛起的注腳。在未來的車展舞臺上,自主品牌或許將不再是“替補”,而是絕對的“主角”。
這場變化,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