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外賣三兄弟」里最后一家阿里財報也出了。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銳評,就是:血槽真tm厚,這不是非理性競爭,而是降維打擊。
阿里因為營收結構相當復雜,在沒有拆出外賣業務披露的時候,想要摸清數據很難,尤其是隨著口徑的變化,結果波動會大得離譜。
因為股東對燒錢的敏感性,三兄弟這一期財報也都在藏,想方設法的把新增成本攤到Other里,財技上的共識倒是很高。
先說幾個阿里Q2的核心指標:
首先,單獨看營銷費用沒有意義,阿里家大業大,光淘天集團下面就有淘寶、天貓、閑魚、天貓超市等等,都涉及營銷費用,又趕上618季度,確實沒有可比性。
相對而言,利潤同比變化更有價值,這季淘天是389億,同比去年同期下降21%,也就是下降103億,在考慮到營收還有自然增長,所以還消耗會多一些。
普遍的推測在100億-140億之間,從回報來看,100多億能把美團的利潤清空,同時換來了6000萬-8000萬的日訂單,和美團平分外賣市場,這不能說劃算,只能說非常劃算。
要不看看同樣花了100多億的京東拿到了多少單量?
再就是為什么說阿里的真正競爭力在于血槽呢?
看最不樂觀的NON GAAP凈利潤,美團-89%,京東-49%,阿里-18%,不但受傷程度最低,而且經調整后的凈利潤能夠76%的增長,主營業務非常健康。
血槽夠厚,除了承傷能力之外,還有拆東墻補西墻的靈活性,當然其他幾家也都是這么做的,京東拿電商給外賣回血,美團把到店當外賣彈藥,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但阿里還有云計算和國際化兩頭現金牛,尤其是在商業模式上可以鎖定未來收入的阿里云,增速還在創下3年新高,這給集團去做分配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最直觀的是,阿里賬上躺著差不多6000億的現金儲備,完全支持多線作戰,天上飛的大模型和云,地上跑的零售和外賣,一樣都不落下。
電話會議說得很明確,連著講了不知道幾個Q的「云+AI」單線敘事終于有伴了,阿里應該是第一次在這個場合把大消費平臺放在了歷史機遇這個位置,和AI平行,足以看出外賣/即時零售業務對于阿里的刺激。
按CEO吳泳銘的說法,阿里做外賣,不是對送餐送奶茶這件事情感興趣,而是在把淘寶打造成一站式消費平臺的路上,提供包括外賣在內的近場商品履約是一條必經之路。
而美團只是恰好擋在了這條路上。
據我所知,阿里內部也確實都對外賣大戰至今取得的業績非常「滿意」,定性是等了太久的一次大勝仗,可以多等等,肯定還會有做這個選題的媒體去采一線員工,見微知著。
至于和電商的協同,財報還是沒細講,只有10%的營收增速(甚至比Q2的拼多多還高),以及25%的月活買家增長,這么說吧,以阿里的體量來說,一個季度多花100來億,買到手這么一個表現,好像,真是,還挺賺的。
不過,還是那句話,Q2只是前搖上Buff,勝負團會在Q3,現在的血流成河,在3個月后回頭來看,搞不好都只是擦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