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3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帶隊調研奇瑞汽車。
調研中,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介紹了企業經營情況:1-7月銷售148萬輛,同比增長14.5%;其中新能源汽車42萬輛,出口67萬輛,繼續保持中國汽車出口第一,并成為首個累計出口突破500萬輛的中國品牌車企。
在這份“成績單”里,最受關注的是一項與銷量無關的數據——奇瑞通過“四大組合拳”,將供應商平均支付賬期壓縮到47天。
工信部對此給予高度評價,希望奇瑞積極履行頭部企業責任,維護公平有序競爭秩序,推動形成健康協同、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事實上,賬期問題并不是此刻才被提起。今年6月以來,幾乎所有主流車企都發布公告,承諾對供應商賬期不超過60天。這也被外界視為中國汽車反內卷的核心舉措,很多人把這視為行業邁向文明的一步。但問題在于,承諾容易,落實難。公告可以一夜之間發出去,賬期能不能真的壓下來,卻要靠企業實打實的動作。
這也是奇瑞47天賬期的真正意義所在。作為行業為數不多交出硬結果的車企,奇瑞通過制度化手段把承諾兌現。這些制度性做法包括但不限于:賬期規范化,明確≤60天的剛性規則;全鏈條協同,避免文件層層積壓;審批數字化,把流程搬到線上;預付款機制化,提前為中小企業墊付部分資金。靠這“四步”,奇瑞真正把平均賬期壓縮到47天。
業內專家認為,工信部高度評價奇瑞47天賬期,至少有兩層深意:
第一,承諾必須兌現。過去行業里“口頭答應、實際拖延”的情況并不少見。高度評價奇瑞,傳遞的就是一個信號——承諾不是說說就完了,必須落到結果上。有人能做到,那就證明行業都應該做到。沒有被肯定的企業,要對照自己做到了沒有做到?第二,兌現必須依靠制度化。賬期不是態度問題,而是方法論問題。奇瑞的“四大組合拳”提供了樣本:只有用制度替代慣例,用流程替代人治,縮短賬期才能變成現實。
無論如何,賬期問題之所以被監管層反復強調,是因為它觸及產業鏈信用關系的根基。長期以來,180天、270天甚至一年賬期屢見不鮮,主機廠把賬期當成“默認融資”,供應商被迫成為“無息銀行”。這種做法在過去“重生產、輕消費”的年代曾被默許,但在今天,外需放緩、內需不足、價格戰此起彼伏,如果資金繼續被長期占用,供應鏈的脆弱性就會加速暴露。
監管態度已經非常明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指出,進入2025年,國家修訂支付條例,工信部密集召開企業座談會,并加強產品一致性檢查,釋放出空前的強監管信號。行業正在從“軟約束”走向“硬法治”。
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吳迎秋也多次撰文明確指出,中國汽車產業歸根結底要回到“法”的軌道上,還要抓落實。
奇瑞47天賬期的樣本價值,就在于它證明了賬期完全可以縮短,關鍵是頭部企業是否真的愿意改變,是否有制度去支撐。工信部的點贊與高度評價,不只是對一家企業的表揚,更是在向全行業釋放信號:舊秩序必須被拆除,還要自己建立新的規則。
可以預見,隨著監管持續加碼,未來會有更多企業被要求拿出實實在在的“硬結果”,而那些違規者,也難逃被點名甚至處罰的命運。當然,這一切最終取決于監管部門的決心。如果能像當年整治農民工欠薪那樣動真格、下狠手,那么任何繼續賴賬的企業都必須付出代價。到那時,困擾行業多年的賬期頑疾,才有望真正迎來根本性解決。
對中國汽車產業來說,解決賬期問題這可能比銷量數據更重要。銷量會有波動,但信用秩序一旦重建,就會成為產業長效機制。未來真正的競爭力,不在于誰能壓榨得最狠,而在于誰能在規則之內,把整個鏈條做得更強、更穩、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