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不管是增程車還是插混車,車企都在往“大” 上靠 —— 油箱要大,電池也要越做越大,A級車配65L大油箱,滿油滿電2000km;增程車裝上比純電車還大的電池,350+km純電跑日常,加油能跑長途,看著特別實用。但也有人疑問:這到底是順著用戶需求走,還是因為技術沒跟上的無奈選擇?中國新能源車這條路,到底走對了嗎?
1
優勢顯而易見,憂慮伴隨而來
今年下半年開始,增程車的“大電池”熱潮開始席卷而來。比如智己 LS6 增程版,電池容量做到了 66 度電,純電就能跑 450 公里,加了油綜合續航能超 1500 公里;廣汽昊鉑HL增程版以及即將發布的26款嵐圖夢想家等車型,都搭載60度的寧德時代驍遙超級增混電池,純電續航350km;小鵬也宣布將推出多款增程車型,采用“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預計純電續航達430km,綜合續航可達1400km。
而在更早之前,插混車市場就通過低油耗+大油箱來實現超2000 公里的綜合續航,比如海豹 06 DM-i 油箱加到 65 升,滿油滿電據說能跑 2000 公里;領克 06 新能源,改款后油箱也從 35 升擴到了 51 升,就是為了拉長續航。
而這些車型的核心優勢就是“不挑場景”。對于住在城市、家里沒充電樁的人來說,純電車充電太麻煩,大電池車型加油用電都能行,特別是隨著350+km純電續航車型的推出,一周充一次電就夠了,比加油便宜不少;
對于經常跑長途的人,比如跑業務、周末帶家人自駕游的,這些車型不用規劃充電路線,更省心。關鍵是這類車還能享受新能源政策,比如免購置稅、上綠牌,比燃油車劃算,比純電車靈活,自然成了很多人的首選。
大電池增程車在兼具燃油車的便利和純電車的省錢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憂慮也不少,比如這兩者的缺點是否也一并繼承了呢?
不少人會擔心,電池大了,車子毫無疑問會變重,開起來的靈活度會受影響,油耗也會漲。特別是如果電池沒電了,發動機既要開車又要給電池充電,油耗會飆升。而且如果長期不充電,一直用發動機,電池老化會更快,后期換電池的成本可不低。
另一方面,現在車企都在比“誰的續航更長”,但實際用下來,很多配置是 “過剩” 的。比如有人一年就跑一兩次長途,大油箱平時基本是滿的,長期不用反而可能影響油箱壽命。
更關鍵的是成本,動力電池本身就是新能源車的成本大頭,更大的電池,價格肯定更貴,后續換電池的成本也更高,而且車重增加后,輪胎、懸架的磨損更快,保養費用也比小電池車型高。
也有人認為,像豐田豐田一直堅持“小電池小油箱”才是更優解。比如凱美瑞混動,電池只有 1.12 度電,油箱也不大。豐田的邏輯是:車越簡單越可靠,小電池成本低、不容易出故障,而且不用充電,加油就能跑,全球任何地方都能用。
2
不是終極答案,卻是當前“必要一步”
然而,豐田的混動技術理念在海外頗受歡迎,但在中國卻水土不服。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不支持”—— 豐田的混動車型不算新能源,不能免購置稅、上綠牌,價格比國內新能源車型貴,而且純電續航幾乎沒有,享受不到用電的便利。比如同樣是 20 萬左右的車,國內插混車能免 1.8 萬左右的購置稅,還能上綠牌,豐田混動卻不行,消費者自然不買賬。
而如今推出的大電池/大油箱車型真正的價值在于,為新能源車“打開更多市場”。比如在充電設施不完善的三四線城市,這些車型讓更多人愿意嘗試新能源;在純電車還不能完全滿足長途需求時則解決了用戶的顧慮。
而另一個關鍵因素在于,”大電池“熱潮的到來本質上就是源于技術的突破,如今這些新推出的大點亮增混車不僅僅是單純的增加續航。像800V平臺、5C超級快充、低溫性能提升、體積重量能量密度上的提升,以及超高的發動機熱效率和更強的NVH表現等等,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技術提升。
換而言之,如今國產品牌推出的這些“大電池”增混車型,已經可以做到在不過度影響車內空間和整備質量的同時,提供了更長的續航、更快的充電時間、更強的性能且更低成本的選擇。
比如昊鉑HL增程版將起售門檻壓縮到了26.98萬;而搭載66度大電池的全新智己LS6預售價也只需要23.99萬,不僅比ModelY標準續航版的62度電池還大,還更便宜。
簡單說,大電池增混車型不是最終的方案,但卻是當前最貼合中國國情的方案——省錢、便利、實用,這比糾結“是不是終極技術” 更重要。
中國新能源車當前所走的大電池路線,不是為卷而卷的盲目堆料,而是基于技術突破和國情需求的雙重理性選擇。中國地域廣、充電設施不均衡、消費者需求多樣,無論是大電池還是大油箱車型,都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 它讓新能源車從 “適合特定人群” 變成了 “適合大多數人”,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