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高原,天高云低,風烈如刀。我們從西寧出發,與奧迪Q家族一起,沿著青藏環線一路向西,駛向高原的深處。
天空越來越近,路越來越野。穿越龍羊峽的橫風坡路,攀爬傲日尖貢瑪的45度沙坡,駛過青海湖環廊、天峻石林刀鋒崖壁,全程超過1100公里,在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世界屋脊”上,完成一場對機械與精神的雙重考驗。
這不是我第一次參加一汽奧迪的極境之旅,也不是第一次在如此高海拔的地區長時間駕駛,不論是以前的車型,還是此次試駕的新,在極境之中,奧迪給我的信心從未動搖。你會發現,真正讓你放下心來、專注前方的,不是某一款車的名字,而是腳下那套歷經45年淬煉的機械哲學——quattro。
在沙漠里,才能讀懂quattro
今年是quattro技術誕生45周年。說實話,在城市里開了這么多年奧迪,我對quattro的認知大多停留在“雨雪天氣更穩”的層面。直到這次在傲日尖貢瑪沙漠中,面對接近垂直的“陸地天梯”,我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機械的信仰”。
沙地行車,最忌猶豫。一旦車速放慢、動力中斷,就會迅速陷沙。但新奧迪Q8搭載的純機械扭力自鎖式中央差速器,卻在時刻無聲地工作。無需電控系統計算,純靠機械結構實現扭矩分配,動力輸出直接而果斷。
這套quattro全時四驅系統在極限情況下可將70%扭矩輸至前軸,85%輸至后軸。配合EA839 3.0TFSI V6發動機提供的250kW最大功率,車輛即便在松軟沙地中依然保持強勁推力。它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你只管踩油門,其他的交給quattro。
我嘗試在沙脊上做了一個小幅轉向修正,車身沒有出現明顯的尾部滑動, quattro 系統持續而穩定地控制著四個車輪的扭矩輸出,給人一種“如履硬地”的錯覺,與電子穩定程序完全不同,這種機械四驅系統天生的穩健與從容,讓我更放心。
高原之上,懸架和轉向都在跳舞
離開沙地,駛入天峻石林區的碎石與非鋪裝路段,才是真正考驗車輛綜合機械素質的時候。
新奧迪Q8標配自適應空氣懸架,支持90mm的高低調節范圍。在“越野”模式下,車身自動升高,經過顛簸河谷,面對鋒利碎石,這套懸架并非一味求軟,而是在濾震與支撐之間取得精妙平衡——即便在連續碎石路面上,車身也沒有出現多余晃動,始終保持緊致且穩定的行駛姿態。
更令我驚喜的是全新升級的全輪轉向系統。在穿過一段僅比車寬多20厘米的峽谷窄道時,我一度認為必須多次揉盤才能通過。但后輪居然可反向轉動最大5度,極大減小轉彎半徑。配合360°全景影像,這臺長度近5米的大車靈活得像個兩廂小車,在狹窄的峽谷中游刃有余。
這一切,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完成。高原缺氧會影響人,但不會影響機械的精準。
豪華,少不了大排量的尊嚴
在青藏高原的長直線路段和盤山公路中,新奧迪SQ7展現出令人震撼的性能實力。作為Q家族的性能旗艦,它搭載的是百萬級少有的4.0 TFSI V8雙渦輪增壓發動機,0-100km/h加速僅4.1秒。即便在缺氧環境下,V8發動機依然從容輸出磅礴動力,配合quattro與自適應運動懸架,車輛在彎中表現穩健如山,出彎時動力響應沒有絲毫猶豫。它提醒我們:電動化時代依然有一種東西,叫“大排量的尊嚴”。
而我所駕駛的新奧迪Q8,則用無邊框車門和溜背線條詮釋著另一種美學。但這些設計從不是為美而美——更低的視覺重心、優化的氣流走向、S-line套件帶來的額外冷卻與保護,一切皆服務于功能。
隊伍中的新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長達數小時的公路巡航中,23揚聲器B&O音響、四區自動空調與大師香氛系統共同構建出沉浸式座艙體驗。它讓我明白:豪華,不應止于城市,而應延伸至遠方。
與自然共生,才是真正的開闊人生
此次極境之旅中,奧迪英杰匯大使、Q7車主馬龍再次同行。作為一名世界冠軍,他十年如一日堅守的“長期主義”不正是奧迪向我們展現出的品牌精神嗎?這種默契無需多言,就像在極端路況下對quattro的信賴——時間越久,越是懂得欣賞這種堅持的價值。
此次極境之旅,一汽奧迪與青海文旅達成合作,在哈拉湖無人區開展生態巡護,大家一起種植梭梭樹,構筑“綠洲之盾”。這讓我看到了一種態度:真正的探索者,從不征服自然,而是與之共生。車行極境,心向自然,這才是“開闊人生”的完整內涵。
結語
回望這1100公里,我更加確信:對奧迪和quattro的信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堅定。 這種信賴不是來自華麗的參數,而是來自每一次在極端路況下的從容表現,來自45年如一日的技術沉淀,來自那種“你只管踩油門,其他交給quattro”的底氣。
無畏前行,也不是盲目冒險。當駕駛著奧迪Q家族車型穿越青藏高原,我們知道自己的車、自己的心,都準備好了。真正的好車,不應只能陪你走好路,更應能在極境中,把路變成好路。這或許就是奧迪堅持“難而正確”的事情的意義:它不是在拒絕時代,而是在定義時代中的不變價值——可靠、純粹、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