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也能當營銷公司的老總嗎?”
一年前,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在微信視頻號用這樣一個問題,完成了一次“逆向操作”的亮相。在e人當道、情緒飆車的汽車輿論場,這位百年豪門的中方掌舵人,主動為自己的“內向”標上了注腳。
“i人”人設既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預期管理,也像是一句坦誠的免責聲明:如果火不了,別怪我,我是個i人。
一年時間過去了,李鳳剛發布了80多條視頻,穩定更新。沒有夸張表演,不刻意制造沖突,而是聚焦技術講解與品牌理念傳遞,將奧迪在電動化轉型中的思考與實踐,轉化為一場場“安靜卻有力”的溝通。恰恰是這種風格,成了他最大的辨識度。
而他的個人氣質,也恰恰與一汽奧迪正在推進的“長期主義”和“差異化競爭”戰略形成奇妙共振。
i人做內容:真誠是唯一的流量密碼
"在奧迪的造車理念中,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任何性能與安全發生沖突,一定是安全優先。"在2025年8月7日杭州一汽奧迪技術周發布會上,李鳳剛再次強調。
這句話幾乎貫穿他的所有視頻。在他置頂的首條視頻中,他用兩分半鐘,專注講解了一個細節:的門把手。半隱藏式的門把手在發生碰撞時會彈出機械門把手拉繩,方便外部救援;車內則采用"一拉兩用集成式門把手",將電子鎖和機械鎖集成在一起,無需額外學習成本。
"不是為了好看而設計,更是為了功能而設計。"這句總結讓不少觀眾產生共鳴。
類似關于車輛品質標準和設計細節的講解,成為他賬號最主要的內容。堅持使用車規級芯片、保留物理按鍵、優化安全帶與車身結構的協同設計......這些看似"不炫酷"的堅持,恰恰是奧迪作為傳統豪華品牌的底色。
“汽車不是快消品,絕不拿用戶練手。”李鳳剛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不僅是回應行業風氣,也是奧迪恪守的造車準則。
對于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設計與自動化專業的李鳳剛而言,技術向的講解是他的舒適區。整體來看,這些視頻也收獲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當然,i人的局限性也有體現。李鳳剛的視頻風格一絲不茍,少了些趣味性。
在小紅書平臺,他也嘗試分享出差vlog,記錄偷拍同事labubu卻當場被抓包的小插曲。這種嘗試是有必要的。更活潑的視頻風格能夠更容易觸及到年輕消費者,有助于建立一個更有溫度的品牌形象。
為什么要走到臺前?多一條發聲的渠道
在這個級別,李鳳剛是BBA(奔馳、寶馬、奧迪)中唯一長期堅持更新個人社交媒體賬號的中方高管。在眾聲喧嘩的社交環境中,一個內向者為什么要主動走到鏡頭前?
他的回答很實在:“期待沒有特別高,至少增加了一個和客戶直接溝通的渠道。”
他坦言,是受到了新勢力品牌的啟發,“我們看到國產新勢力做得越來越好,技術上有很多亮點,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他們在營銷上也做得非常出色,適應了媒體時代的變化。”
事實上,新勢力品牌的核心人物——如小米雷軍、小鵬汽車何小鵬、蔚來李斌等,都親自站臺為產品發聲。理想汽車李想在經歷一段沉寂后,也再度頻繁露面。老板親自講解,幫助消費者更直觀地理解產品與技術。
就在李鳳剛發布首條視頻3天后,雷軍以“勇氣”為題發表年度演講,重點講述小米造車歷程,小米 SU7 Ultra也在發布會亮相。該演講通過多平臺直播吸引數千萬觀看,雷軍個人賬號單日漲粉超百萬。這再次驗證了企業家親自下場做營銷的巨大能量。
李鳳剛在一條視頻中坦言,當新勢力品牌將一些產品點大講特講、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時,我們作為傳統品牌好像都沒有參與進去。大家會認為說我們沒有,但實際上我們很早很早就有了。
“到底是我們的客戶不再喜歡我們擅長的這些東西,還是說我們沒有把它溝通出去,客戶根本就不知道?我更覺得是后者。”他表示。
而從內部看,一汽奧迪也確實需要一個更直接的傳聲筒。
李鳳剛自2023年10月上任后,主導了一輪組織架構調整:重組區域團隊,按市場競爭強度分級管理;成立線索中心,強化保客營銷;建立經銷商智能決策平臺,通過數據優化服務資源配置。他的個人賬號,正是這一系列變革在用戶溝通層面的延伸——通過直接對話用戶,收集需求、反哺產品。
更重要的是,一汽奧迪的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正處在關鍵節點。在李鳳剛發布首條視頻的2024年7月份,奧迪一汽新能源工廠(PPE 項目)處于量產前的全面驗證階段。一年后,基于PPE豪華純電平臺的首款國產車型L e-tron上市。
而選擇在7月16日發布首條視頻,也別有深意——這天正是奧迪品牌115周年紀念日。
非典型網紅與“舊”勢力的突圍
百年豪門如何應對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正如一個i人如何做好內容一樣,備受外界關注。
在行業轉型中,傳統豪華品牌常被質疑“跟不上節奏”。但李鳳剛不這么認為。
2025年,他在介紹Q6L e-tron的競爭優勢時坦言:“與傳統豪華品牌相比,奧迪有華為賦能;和新勢力品牌相比,這是一臺奧迪。”
這句話背后,是奧迪清醒的轉型定位:不放棄傳統制造底蘊,同時積極擁抱本土技術伙伴。華為提供智能座艙與高階智駕方案,奧迪負責整車工程、底盤調校與安全標準——這是一種“傳統豪華+科技賦能”的雙線打法。
而李鳳剛本人,恰是這種戰略的代言人:他既深入講解純電平臺PPE的領先技術,也強調奧迪傳統的鈑金工藝與車身剛性;既展示華為賦能的智能座艙與高階智能輔助駕駛能力,也始終凸顯奧迪在整車安全與操控質感上的深厚積淀。
這種不夸大、不回避的坦誠溝通方式,或許正是i人的優勢:不迎合、不浮躁,用長期主義對抗短期焦慮。奧迪的市場策略與之高度同頻——沒有花里胡哨的設計、不炒作期貨技術,而是把精力放在安全、工藝與可靠性上。正如奧迪中國總裁羅英瀚所言:“哪怕閉著眼,你也能憑駕駛質感認出這是一臺奧迪。”
一年時間,李鳳剛沒有成為“頂流”,但他找到了與用戶對話的頻道。而一汽奧迪,也在電動化浪潮中逐漸找回自己的節奏。通過“油電共進”的產品戰略、“融合直售”的模式創新以及“在中國,為中國”的深度本土化,這家老牌豪華車企正展現出轉型中的堅定與獨特思考。
在這個渴望真誠的時代,或許i人更適合做網紅。而傳統車企,也正依托深厚造車積淀,加速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