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工業的發展史上,速度與耐力始終是檢驗一輛車的核心指標之一。無論是內燃機時代還是新能源時代,制造商們都希望通過24小時耐力測試來證明自家產品。近期多款電動車進行了相關的測試,從保時捷、奔馳到國內的小鵬等品牌,其24小時平均速度可以超過160km/h,但是大家知道嗎?大眾也曾做過類似的測試,其平均車速比電動車記錄快了足足一倍,這是哪款車型?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電動車24小時耐力測試
保時捷作為傳統性能車廠,在推出電動車Taycan時面臨著質疑,它是否能像911一樣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為此,保時捷在納爾德測試場進行24小時耐力測試,結果車輛在42度高溫環境下幾乎不停歇地運行,全程超過3400公里。證明了保時捷的純電車在高強度運行下,并不會出現電池過熱或明顯衰減,同時保持穩定的功率輸出,也掀起了電動車測試耐久的潮流。
奔馳緊跟保時捷的步伐,在推出新一代純電CLA時,也在意大利的納爾德測試賽道進行24小時耐力測試,行駛了3717公里,平均車速達到 154.9 km/h。在整個測試過程中,車輛累計進行40 次快充,每次充電10分鐘。這個成績超過了保時捷,也可以看出電動車技術的發展速度,入門級的電動車在電池熱管理、快充策略以及空氣動力學方面靠近高性能車型。
國內的一些車企也進行了24小時耐力測試,比如新款小鵬P7,創下3961公里的成績,測試賽道一圈10公里,P7的巡航速度超過了220km/h,小鵬也進行了嚴密的計算,比如每次充電限制在12分鐘,單次補能后泡12-13圈,也就是120-130公里,完成了超過30次充電循環后,跑完3961公里。
相比日常用車環境,這種測試對于電動車來說更為嚴苛,日常平均車速在110km/h以下,而耐力測試的速度翻倍,在封閉的場地內,對電池穩定性、循環充電性能、散熱等都是考驗。一些車迷就會問,為啥燃油車不去測,其實相比燃油車,電動車這種速度就是“小兒科”。
大眾W12的24小時耐力測試
如果說電動車的耐力測試展示的是穩定與可靠,那么內燃機在這方面的記錄則是挑戰極限,不僅是車的極限,還有駕駛者的極限,就像鐵人三項。在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大眾集團為了展示其W型發動機的技術實力,打造了一款實驗性超跑—— Nardo。這臺車并非量產,而是技術展示平臺,搭載了6.0L自然吸氣W12發動機,功率超過600馬力,車速可達350 km/h。
2002年,大眾在意大利納爾德高速環形測試場進行了一場挑戰,讓W12在24小時內持續高速奔跑,車手輪流駕駛,但車輛不停,24小時后,總里程達到7740.576公里,也就是說,平均車速達到322.891km/h。
要知道,這并非短時間沖刺,而是在整整24小時中保持超高速運行。這不僅考驗發動機的可靠性,也考驗變速箱、冷卻系統、輪胎、燃油供給以及車手的耐力。大眾W12憑借穩定的機械素質,成功完成挑戰,并打破了當時多項世界紀錄。
W12 Nardo作為一款中置發動機的概念車,旨在展示大眾汽車的工程實力,雖然后續沒有真正投入量產,但其搭載的W12發動機后來應用于大眾集團的多款車型,例如奧迪A8和賓利歐陸GT,功率為600馬力,峰值扭矩620Nm。
相比電動車,二十多年前的燃油車就可以跑出翻倍的速度,電動車耐力測試以200-250 km/h 的平均時速為限,而W12能在24小時內保持超過322 km/h的均速,高速行駛時速度接近350km/h,其主要原因就是能量密度,相比電池,燃油擁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意味著更少的加油次數和更短的補能時間,同時多檔位的設計讓高速行駛更具效率,而電動車只有1-2個檔位。
選車偵探觀點:當我們回顧電動車的耐力成績,再對比大眾W12 2002年的紀錄,就會發現:電動車向展示出可持續的穩定與效率,而內燃機則留下了一個幾乎無法被復制的速度記錄。未來的汽車工業或許會繼續以電驅為主,但對于真正的高性能車來說,內燃機依舊有不可替代的一面。大家覺得電機和內燃機誰能持續走下去?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