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豪華電車,越來越玩不動了。
這段時間,極星要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是一波接著又一波。
傳得太多了,搞得極星也出來小小回應了下,哎呀,放心好了,我們還會在國內銷售的,但就是模式會稍稍轉型,預計四季度能調整完。
雖然官方說還會繼續銷售,但在很多人眼里,極星這退不退的都不重要了,因為它差不多被判死刑了。
今年上半年,極星在國內一共只賣了69輛車。是的,你沒看錯,6個月賣了69輛。這其中有50多輛都是在今年1月份賣掉的,后面幾個月都是個位數,甚至在4月、5月都查不到銷量。
國內這個樣子,真有點難救了。但有意思的是,極星在國外賣得并不差。極星上半年全球銷量有3.03萬輛,同比暴漲51%。
69和3萬,這么一對比多少是有點魔幻了。
為啥極星在國內外,會有這么大的反差呢?這就得從極星最初的定位開始說起了。
大伙兒也知道,極星是大吉利家族的,想當年,它也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在2017年,沃爾沃和吉利控股一起攢了高端純電品牌極星(Polestar),Polestar這個名字,最早是瑞典的一個賽車車隊,后來沃爾沃把車隊收過來,變成了御用改裝廠,類似于AMG和奔馳的關系。
所以極星這個品牌,在一開始的定位里,就充滿了“性能”。
它的第一款車極星1,是一輛雙門四座的GT跑車。碳纖維車身,22段可調歐林斯避震,車里2.0T雙增壓發動機,加上后置雙電機的插混動力,最大馬力600匹,最大扭矩1000N·m。放在2019年那個時候,這參數還是非常暴力的。
當然售價嘛,也是讓人高攀不起,145萬元,還搞限量,一年就產500臺。顯然,這臺車就不是給一般人買的,極星就是造出來立個高端的招牌。
緊接著,極星的第二款車極星2,立馬把起售價降到了29.8萬。
極星2主打的也是運動屬性和沃爾沃那套豪華簡約的設計,比如用上歐林斯的避震,環保的內飾材料,黃色騷氣的安全帶等等。但這車實際上是個油改電,它用的是沃爾沃、領克油車在用的CMA平臺,前驅,后排中間有個巨大的隆起。
所以在參數上一對比就露怯。
拿當時的極星2和特斯拉Model 3來說,極星2用71度電,才達到NEDC續航450km,而Model 3用52度電,NEDC續航就有445km。
而且這車剛交付沒多久,就連著碰到質量問題召回,名聲還沒咋打出來,就受了影響。
眾所周知,油改電在國內,沒一個有好下場。最終極星2也不例外,它2020年的上險量,只有342輛。
后來的極星3和極星4兩款SUV,已經轉投純電平臺,依然是一個走高端,一個要銷量的路線。
極星3,本來奔著百萬級豪車市場去的,結果一開始在國內定價比歐洲還貴。關鍵這車還是國內產的,這是什么新能源的復古行為。。。
這時候,你再說什么國內配置高的,大伙兒根本不聽,所以這車到現在也沒在國內賣過。
被寄予厚望的是極星4。說實話,這車的產品力比之前的極星強不少,無后窗的設計,賽道級的底盤調校,平臺也是吉利家的王牌SEA。
但不幸的是,它有兩位異父異母的親兄弟,一個是還不那么All new的極氪001,一個是只能懷念的極越01。
三兄弟全是SEA平臺的產物,產品定義也比較接近。你說極星主打操控,而另一邊的極氪,駕駛表現好像也不差,主打一個互掐。
但極星4一開始定價34.98萬,卻比001貴了近5萬塊,這倆要比配置、比空間,極星還不一定能打過極氪呢。
最后,極星4哪怕降到30萬以內,銷量依舊起不來。
縱觀極星這些年的發展,除了產品本身,極星還有個問題是,本來沃爾沃在國內都算二線品牌了,它作為沃爾沃的純電品牌,定位更加小眾,一直沒啥存在感。
這里插播一個俺們汽車部的小故事。
常看汽車部的差友可能知道,我們這就有一位極星2車主。有一次我們團建去跑山的時候,遇到個車友上來指著極星2說,你這車看著不錯啊,是小鵬吧?
估計像這樣根本沒聽過極星的人,不在少數。
要說為啥在國內打不出知名度,我覺得也和它的管理方式有關。
極星一開始就瞄著全球市場去的,設計和研發都是歐洲團隊說了算,中國區這邊就是派個CEO來管管,和BBA們是一個套路。
整個品牌調性拔得很高,加上極星車上主打的設計和操控那一套,本來也不是中國消費者最喜歡的,所以難免在國內水土不服。
極星在八年時間里,光是中國區的
CEO就換了七位,這可比出新車的速度快多了。上一位CEO是吉利系的沈子瑜,本來哥們來要強化本土化運營的,結果轉頭就學了蔚來,搞個Polestar Phone,其實就是換殼魅族21 Pro,加個極星的logo,反手比魅族貴1500元。
好家伙,這不坑窮人的做法,怎么和那些洋品牌一毛一樣?
顯然,極星在國內一直找不準自己的定位。但是,上面我們說的這些問題,放到國外市場,不但不是問題,反而是它的優勢。
沃爾沃在歐美的認可度本來就很高,所以極星只要提一句我爹是沃爾沃,人家立馬dddd,都不用你再說別的。
再加上歐美市場,除了特斯拉,電車選擇也確實不多,競爭遠沒有國內這么激烈。極星有拿得出手的純電平臺,有不錯的底盤,這都是競爭力。
而從去年到今年,因為老馬過度參與政治,國外出現一股不小的反特斯拉浪潮。這也是極星的大利好消息,一位極星高管就透露,極星3一季度在美國的銷量有將近一半來自特斯拉客戶。
油管超級大V carwow對極星2的評測標題就是,看看它在哪里擊敗了特斯拉Model 3。
海外很多用戶也非常吃極星的這套設計,甚至說僅次于保時捷和奔馳。
總之,極星在國內外的這種差距,本質上是不同市場消費者,對汽車看重的點不一樣。本來就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所以對于極星來說,與其在國內把自己搞得擰巴,真不如專心做海外。
好在吉利集團這兩年上下都在搞整合,收縮戰線,極星最近的動作也有點這個意思。極星3去年在美國投產,極星4的生產要從中國轉到韓國,避開關稅影響,還有歐洲工廠后續也會承接新車型。
這就對咯,北歐的設計和底盤能力,加上中國的電動化技術,再靈活應變一下,這路子要走好了,不是嘎嘎亂殺?
所以啊,有些品牌天生就不適合中國市場,玩不過果斷退出,不是什么壞事。那誰,還有那誰,你們是不是也該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