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20萬元以上售價的純電車,如果標牌上寫著“續航只有450公里”,那大概率不是貼錯了,而是品牌主動放棄了對“里程焦慮”的正面回應。可偏偏這臺車,出自曾經最早宣稱“顛覆燃油”的智己汽車。
450公里,66度電,放在五年前還能稱為技術創新,如今只能算是“失落的榮耀”。但讓人費解的是,智己竟然在8月的新品發布會上,把它包裝成了“恒星超級增程系統”,全場鼓掌雷動。
問題是,誰在為這套“縮水方案”喝彩?我們得先看看智己的銷量表現。過去半年,智己在主力電車市場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銷量數據。LS7與L6頻頻降價促銷,銷量始終未破萬,甚至在一線城市出街率都微乎其微。
正常邏輯是補短板。比如加長續航、加快充電、加重補貼。但智己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在新一代平臺上主動縮減電池容量,卻高調聲稱“能量密度與智能效率并存”,這是不是破罐子破摔,硬要擠進虧電增程的賽道?
誤會了。智己并不是走投無路,而是開始打“能源戰略”的主意。這套恒星系統的思路,是在800V快充加AI管理的框架下,用一塊66度的大電池,跑出超過450公里的CLTC,再輔以一臺增程器將續航拉到1500公里。
換句話說,它不是傳統意義的插混,也不是純電,而是“像插混一樣省油,像純電一樣好充”。更可怕的是,它的電耗低到離譜,綜合百公里僅2.07升油當量。對比之下,哪怕是問界M7、理想L6,也都自愧不如。
更要命的是,這套系統的成本并不高。寧德時代的超級驍遙電芯已經是成熟量產,1.5T增程器來自上汽體系自研,智能控制來自阿里系技術堆棧。這套組合拳一旦鋪開,誰還能靠高電量、高成本堆出高售價?
我們再來看市場格局。理想靠40度電池勉強湊出“純電優先”話術;小米YU7靠1548馬力吸引極客群體;蔚來L60用“全棧自研”試圖挽回話語權。但在真正的大規模家庭用車市場,誰能打出一套“高續航+低能耗+高性價比”的組合拳?
智己這次給出了答案。雖然續航只有450公里,但它用電效率極高;雖然電池只有66度,但它續航效率優于一眾90度車;雖然沒有全域激光雷達,但它用主動降噪和能量管理,塑造出了全新的電車邏輯。
問題的本質不是“只有450公里”,而是“450公里是否夠用且夠快充”?一旦“夠用+夠快”成為行業新邏輯,所有還在追求800公里+140度大電池的產品,恐怕都要集體跳樓。用戶不會為冗余買單,尤其是在充電樁密度不斷提升的今天。
如果說蔚小理代表的是新勢力的產品理想主義,小米和鴻蒙智行代表的是平臺資源整合主義,那么智己這一次,是國企體系下的理性回歸,是一個在智能化浪潮中幾乎被邊緣化的品牌,打出的一記戰術性抽身。
抽身之后呢?LS6增程版馬上預售,LS9六座旗艦年底上市。套著“恒星”系統的產品線正迅速成型,一旦銷量破冰,不只是智己活了,連整個上汽集團都可能因此重拾新能源轉型信心。
所以,“只有450公里”只是個幌子,它是智己目前為止最大的黑科技。而當所有人都在堆配置、卷續航的時候,有人選擇從系統效率出發重做題,最后拿滿分。這也許就是國企真正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