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20日《臺州宣言》發布后,吉利集團啟動的“整合”行動一直在各業務板塊加速推進。其中,智駕作為決勝新能源市場下半場競爭的度量衡,成為吉利整合計劃中的關鍵一環。
根據來自業內的多方信源顯示,繼極氪領克合并后,吉利體系內的多個智駕團隊已經列為“被整合”對象,包括吉利研究院、極氪智駕團隊、邁馳智行都將被合并進千里智駕科技公司。
另還有消息稱,smart智駕團隊有可能會被合并進千里智駕科技公司或者吉利研究院??傮w來看,吉利智駕團隊整合行動涉及到的具體關聯方眾說紛紜,但截止目前,吉利官方還未對此給出確鑿回應。
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吉利對外“口頭”上仍按兵不動,實際上戰略指示已全面下達——一個月時間內就會有整合結果。屆時,包括各團隊原一把手在新組織架構下的崗位調動、各自側重的研發方向、以及各方之間權責邊界的確立,將進行實質性的落地。
總體而言,這次影響數千人、波及多個智駕分支的“大整合”行動,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人到事務再到資源的重新分配,都牽一發而動全身。
不過換句話說,吉利對“一個智駕”的堅定態度,也恰恰反應了對“一個吉利”戰略思想的深刻落實。前不久在中期經營工作大會上,吉利再次重點強調今年300萬的銷量目標,所以如果智駕整合策略推行得當,那么對吉利而言,今年大概將會有“如虎添翼”的表現。
“智駕整合”大幕開啟
吉利智駕整合的序曲,來自年中的一次人事變動。
6月20日,原華為車BU總裁王軍選擇加盟重慶千里科技有限公司,任職公司聯席總裁,作為曾經華為車BU的核心角色,王軍深耕智駕板塊經驗深厚,在圈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有目共睹。他的到來,也讓重慶千里科技這家公司更多的浮現在人們面前。
說到重慶千里科技,或許很多人不是很熟,但提起它的前身,也就是主營汽車和摩托車業務的“力帆科技”卻并不陌生。
這家公司在2020年因債務問題司法重整后,重慶滿江紅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便成為其控股股東,而吉利又對重慶滿江紅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持有50.9%的股份,所以吉利間接成為力帆科技的最大股東。
這只是第一步。
自今年2月份開始,吉利便開始針對智駕板塊鋪設伏筆,首先,力帆科技正式更名為重慶千里科技有限公司。為什么更名為“千里”?今年3月3日吉利舉辦的智能化戰略發布會上推出“千里浩瀚”的安全高階智駕系統呼應了這個問題。
而千里浩瀚又由吉利與千里科技聯合發布,已然暗示了雙方間千絲萬縷的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發布會上,一個關鍵角色也首次亮相,就是千里科技的董事長印奇。作為AI界的風云人物,印奇身上的標簽有兩個,一個是出身清華“姚班”的天才少年,一個是曠視科技創始人,曠視科技也與商湯、云從、依圖并稱為“前AI四小龍”。
而印奇與吉利之間的交集,最早是在2023年。
當時曠視科技發布了智駕方案,并順利拿到了吉利的定點采購資格。后來2024年7月,印奇旗下的江河順遂擬作價24.3億元受讓吉利集團旗下公司所持有的力帆科技股份(后更名千里科技),由此印奇成為公司股東,其參與的江河順遂持股19.91%,為其后續成為董事長奠定了基礎。
直到去年11月在董事會選舉下,印奇正式掌舵千里科技。
后來印奇曾在采訪中透露,自己與千里科技之間的一系列關系變化,都始于2023年和吉利董事長李書福之間的一次會面,而他的角色變動也正是由李書福主動提起的。由此可見,對AI人才的重視,凸顯的是李書福極具前瞻性的戰略眼光,也為之后的智能化戰略調整提前做好預案。
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就在吉利3月3日發布會的前一天,千里科技發布公告,宣布將與兩江產業基金、重慶產業母基金、江河匯、吉利、重慶邁馳、路特斯共同出資15億元人民幣,發起設立一家有限合伙企業全面聚焦“智駕”賽道——這家公司便是于6月27日成立的重慶千里智駕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本次智駕整合“歸一”的那個“一“。
根據股權結構,吉利、曠視科技、重慶江河啟興各持股30%,路特斯機器人和重慶智江眾旺各持股5%。目前來看,重慶千里智駕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和董事長已變更為王軍。
這代表著,在吉利已經為自己構筑了千里智駕公司這一智駕研發服務“平臺”的同時,相關人才也在這輪整合中準備到位,除了印奇和王軍,還有極氪智駕團隊的業務負責人陳奇,他與王軍一樣均出身華為,這三個人將一定程度上成為決定吉利智駕能力上限的勝負手。
吉利智駕亟需聚沙成塔
“吉利技術團隊和研發投入都很猛,但團隊能不能擰成一股繩,這才是大問題”。就像網友的這句評價一樣,吉利現在品牌眾多、車型也多、智駕方案也是五花八門。
比如領克部分車型使用億咖通的技術方案,極氪多為自研的浩瀚智駕,吉利銀河部分車型使用邁馳提供的技術,smart 為內部自研……這樣一來,各品牌車型所用的硬件芯片、基礎算力差異較大,智駕能力和OTA 進度各不相同。
在吉利智能化初期,各品牌各管自己“一畝三分地”的模式,固然能夠為其留出靈活調度的空間,但隨著智駕行業競爭加劇這種模式已然走不通了。
一方面,市場內卷壓力下,每個品牌勢必將加大研發投入,人力成本,還有最關鍵的時間成本,但綜合來看投入產出比較低,因為很多技術都存在重疊開發的可能,而由于各品牌之間的合作沒有打通,導致無法互惠互利資源共享,這無疑對吉利的智能化戰略推進造成了隱形的負擔。
另一方面,對于終端用戶市場而言,吉利系車型代表一個統一的標簽。如果旗下各個品牌無法在智駕能力上形成統一的認知,容易造成用戶體驗的割裂,也影響吉利整體智駕口碑的有效提升。
更重要的是,當特斯拉FSD以及華為ADS已在智駕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后,對吉利來說,只有集中分散力量、整合冗余資源,突破L3+級自動駕駛及大模型融合等關鍵技術,才能形成智駕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此前,華為車BU就曾因內部產品線獨立導致資源復用率極低,后因智選模式和HI模式雙線并行各自為政,使得華為與車企之間的初期合作進展受阻,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也未能及時發揮出華為的技術優勢。
所以不管是從其自身來看,還是代入用戶視角、或者說上升到更高的行業競爭維度,有關智駕層面的戰略整合+聚焦都是吉利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徑。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此前曾強調:“整個吉利將形成智駕的一盤棋”,也預示了吉利智駕團隊如今的合并是勢在必行。
但是具體整合成效如何還需繼續觀望,關鍵點要看如何平衡各方勢力。
比如印奇作為千里科技的董事長,專注探索AI算法,傾向追求極致的端到端大模型。王軍擅長全鏈條技術整合,同時注重量產落地能力。而陳奇作為曾經華為智駕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在這方面頗有心得……總體而言,每個角色各有側重,也能很好的形成互補。
但問題在于能不能快速建立起一支既能突破技術上限又能保證穩著陸的統一化隊伍,又需要多長時間磨合,試錯,是業內最關心的問題。目前,吉利在中國汽車品牌之間已是佼佼者,跟比亞迪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如果通過此次智駕整合建立起尖端優勢,那么消除短板的吉利,只會以更快的速度向巔峰發起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