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晚,武漢體育中心,東風奕派汽車科技公司在此啟幕戰略發布會,正式揭曉“未來之翼”戰略。
這一以技術、品牌、產品、海外為四大支柱的戰略藍圖,錨定資源聚焦與運營提效,構建差異化核心競爭力。
發布會現場,東風六款新車集體登場,2026款東風奕派eπ008六座版以17.36萬元限時先享價宣告上市,風神L8則完成全球首秀,成為焦點。
發布會后,奕派科技新團隊一場坦誠溝通會,更向外界剖開了其在新能源賽道的破局路徑——從與華為“四個聯合”的深度綁定,到覆蓋全球的出海布局,從品牌整合的效率革新,到技術研發的硬核突破,這家新企業正“握緊拳頭”,全力沖刺。
一場效率革命的實踐
8月1日上午,東風奕派科技交出首份“成績單”:1-7月累計銷量134592輛,同比增長32%;7月單月銷量27923輛,同比激增70.9%。這是其成立后首次集中披露銷量數據,背后是一個月前的戰略整合伏筆。
6月26日,東風汽車集團官宣成立“奕派汽車科技公司”,深度整合奕派、風神、納米三大品牌資源,通過聚焦商企、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及服務等全價值鏈優質資源,為自主乘用車事業注入全速前進的動力。
“改革的核心是解決‘效率問題’。”東風奕派科技總經理汪俊君在接受《汽車人》采訪時直言,“過去研產供銷服分散在不同主體,信息傳遞易失真,決策效率滯后;如今全價值鏈閉環管理,市場反饋能第一時間穿透到全鏈條。”
新公司成立首月,便著手凝聚5000余名跨業務板塊員工,提煉出“用戶、高效、共戰、結果”八字行動綱領,成為協同作戰的指南針。
“用戶”被置于首位,意味著從產品開發到驗證,用戶需求都是終極考量;“高效”指向組織架構優化與決策流程簡化,確保對市場變化快速響應;“共戰”要求研發、生產、采購等環節打破壁壘,形成“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合力;“結果”則強調言出必行,承諾與計劃均需落地。
為讓理念扎根,奕派科技建立起硬核保障機制:跨部門聯席會議定期召開,營銷、研發、制造等負責人面對面打通“梗阻”;產品、商務政策等決策權限下放,實現業務本級閉環;業務流程優化同步推進,為客戶需求開辟綠色通道。
汪俊君透露,目前,這套機制已顯成效:部門協作更順暢,客戶響應速度顯著提升。而更深層的變革在于“質的飛躍”——決策效率因體系內協同而大幅提升,過去跨公司協調的層層審批,如今可通過即時會議快速定奪;資源聚焦效應更凸顯,楊青董事長“捏緊拳頭”的理念落地為“飽和式投入”,重點產品與關鍵戰役得以集中優勢兵力突破。
奕派向上 風神向新
三大品牌整合并非簡單疊加,而是形成以東風奕派和為核心的“雙品牌、多品系”戰略布局。汪俊君用“奕派向上、風神向新”精準勾勒定位:前者主打中高端智能市場,后者深耕家庭實用場景,既規避內部競爭,又實現協同共進。
品牌區隔清晰可見:風神聚焦占市場60%-70%份額的節能車領域(燃油、HEV、PHEV),劍指年銷50萬輛;奕派主攻15萬-25萬元新能源市場,聯合華為打造“智慧科技電動”標簽;納米則錨定6萬-10萬元區間,三者形成互補矩陣。
東風納米融入奕派體系,不僅實現品牌聚力,更優化了渠道效能。“納米與奕派將推行‘一店雙品牌’,單店車型從2款增至4款,預計渠道效能提升30%。”東風奕派科技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張俊強調,整合的“1+1>2”效應顯著:“旺季合計月銷2萬輛已達主流新勢力規模,整合后經銷商可跨品牌授權,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
產品矩陣的擴張路徑同樣清晰:2028年,奕派科技將布局20款產品,均針對特定人群場景做差異化設計。其中,風神品牌專注全球節能車市場,2028年在售車型將達10款,聚焦A、B級核心市場,每年投放不少于2款全新或換代產品,并深入研究五座、六座乃至七座布局,在可靠性與經濟性基礎上融入創新元素,打造家庭用戶的“舒適可靠之選”。
東風奕派科技東風風神事業部總經理鄧留超表示,即將推出的風神L8集中體現了“智慧、駕享、可靠”三大核心價值。在PHEV技術路線上,風神始終堅持從用戶實際需求出發,而不是簡單地追求成本優化。
發布會現場,2026款eπ008的上市將“大舒適家”概念推向高潮。東風奕派科技東風奕派事業部總經理余岳峰表示,這款奕派品牌重塑的代表作,針對家庭用戶完成108項升級,二排座椅滑軌加長120mm,并移植嵐圖夢想家零重力技術,以“大六座”空間在15萬-25萬元主流市場快速卡位,彰顯深耕細分市場的決心。
而奕派品牌將分兩大系列發力:主流科技系列面向年輕用戶,以智能與品質為突破點;智能精品系列則是與華為聯手打造的高端線,成為技術融合的核心載體。
與華為全鏈條融合
新能源與智能化競賽中,奕派科技與華為的合作堪稱焦點。雙方已超越簡單技術采購,進入“DH項目”新階段,核心是“聯合定義、聯合開發、聯合共創、聯合營銷”的全鏈條融合。
“我們拿出各自最先進的技術與資源,在產品開發、營銷及生態服務等領域深度綁定。”汪俊君介紹,新一代乾崑智駕ADS 4和鴻蒙座艙5等領先技術將應用于合作車型,并持續迭代。據悉,雙方聯手打造的首款高端智能全尺寸SUV,將于2026年上市。
合作的深度體現在“并肩作戰”:華為終端BG派出200人團隊常駐武漢,與東風工程師共同洞察用戶需求,從源頭確保智能化體驗貼合市場。智能座艙采用華為全棧解決方案,發揮其ICT領域優勢;底盤調校則保留東風“冠軍車隊”的操控基因,實現智能與機械性能的無縫融合。
“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遠超傳統合作邊界。”汪俊君坦言,華為在用戶洞察、2C思維和開發流程上的經驗,與東風56年造車積淀形成完美互補——嵐圖的智能化體驗與猛士的硬核性能,已驗證這種互補的市場價值。
“華為團隊會對造型設計、底盤調校等傳統強項提出建議,他們對終端用戶的理解,能幫我們打造更貼合場景的體驗。”東風汽車產品企劃與項目管理部副總經理張雁軍透露,這種雙向賦能讓奕派科技有底氣將頂級智能化配置下放到15萬-25萬元市場,計劃明年推出的新產品將“重新定義主流市場智能化水平”。
在襄陽試車場,專屬聯合測試驗證中心已啟用,智能系統與機械性能同步優化,確保整車可靠性。聯合營銷更打破邊界,計劃在華為旗艦店設立“東風專區”,共享渠道資源,讓消費者近距離觸摸智能汽車的魅力。
長期主義的硬核支撐
國內市場內卷加劇,出海成為奕派科技的重要增長極。張俊詳解了奕派科技出海“四大策略”,雄心與路徑清晰可見。
產品端,計劃2027年推出30款全球車型,采用“全球一體化研發”模式,兼顧國內外需求;渠道上,近400家海外網點今年將擴至800家,2027年突破2000家,優先與各國頭部經銷商合作,納米01在歐洲的成功已驗證模式有效性。
值得關注的是本土化野心。2030年實現50%以上本土化率,從“國內輻射海外”轉向“屬地化運營”,涵蓋本地市場研究、人才培養與營銷創新。“我們會把國內成熟的新媒體營銷、客戶運營模式引入海外,在10個重點市場實施差異化策略。”張俊表示,“中國經驗+本地適配”將成出海核心競爭力。
技術研發上,奕派科技背靠東風“躍動工程”的“1+N+X”體系(1個研發總院+N個產品研發+X個外部合作),儲備強勁。兩項核心突破更是彰顯實力:2026年量產的固態電池與行業首個千伏高壓架構。東風奕派科技副總經理程軍透露,固態電池武漢小批量生產線已建成,計劃明年試產,采用“漸進式驗證”策略;千伏高壓架構將破解快充痛點,通過產品矩陣差異化平衡成本。
東風早在2018年就啟動固態電池研發,2022年成為首個實現裝車示范運營的中國車企。目前武漢試驗線進入設備調試階段,投資5億元的年產1萬組試驗線將先行驗證技術可行性。
在當多數車企發力800V架構時,奕派與華為聯合研發的1200V超千伏高壓架構已橫空出世。該架構搭載“雙兆瞬充”技術,充電峰值功率達480kW,實現“充電5分鐘,續航450公里”;更關鍵的是,通過電驅系統全域效率優化,成本增幅控制在8%以內,讓高端技術有望惠及主流市場。
面對行業“內卷”,奕派科技明確拒絕“價格戰”,轉而聚焦“價值提升”。從嵐圖到奕派,汪俊君的管理哲學一脈相承:“產品力是根本,沒有過硬的產品,營銷投入無效。”短期提升口碑,中期打造爆款,長期生態共創,這位“技術出身”的總經理正帶領團隊,以央企底蘊加新勢力靈活,在新能源賽道破局。
東風56年造車底蘊與華為尖端智能科技的碰撞,正在催生一個融合央企體系力與科技公司敏捷性的“新物種”。“央企轉型沒有捷徑。”汪俊君坦言。當56年造車經驗與華為數字化能力結合,這個化學反應值得期待。
“我們不急于求成,而是專注構建長期競爭力。”從發布會釋放的信號看,奕派科技正以堅定步伐邁向目標。在新能源賽道上,這支“央企新勢力”,或許將成為改寫格局的關鍵力量。